截至4月21日15時,四川雅安地震遇難人數升至186人,11393人受傷,累計造成150餘萬人受災,目前災難造成的經濟損失仍在不斷統計中。
截至4月21日8時,據四川省雅安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騰訊官方微博公布,全市近40萬間房屋受損,倒塌12851間,34座水庫受損,堰渠損毀2668處,農林水經濟損失14.30億元,全市需安置48915戶。
4月21日,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的多位專家均表示,與2008年汶川地震相比,雅安地震造成的經濟損失要小很多,對全年GDP的影響或主要體現在小數點後一位的變動。
直接經濟損失或在百億級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張永軍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目前還很難準確統計地震造成的損失,但應該會小於汶川地震的影響。
根據國家汶川地震專家委員會於2008年9月4日的申明,地震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為8451億元,其中四川占到總損失的91.3%。資料顯示,中國2008年GDP為30.1萬億元,同比增長9.6%,按此計算,汶川地震的直接經濟損失相當於當年GDP的不到3%。
而在這次地震中,從已經披露的數據來看,目前所造成的經濟損失還未至百億。
宏源證券(20.70,0.75,3.76%)固定收益總部首席分析師範為告訴記者,這次地震損失區間應該在百億至千億之間,對於全國GDP的影響較小。目前我國GDP總量大約為50萬億元,假設雅安地震造成的經濟損失為1000億元,對GDP的影響就是0.2%。
“當時汶川地震直接影響到我國GDP年度增速是7%以上還是8%以上的問題,雅安地震最終對於經濟的影響可能會體現在是增長7.7%還是7.6%的區別上。”範為說。
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彭文生認為,地震後期重建會對四川地區經濟產生較大影響,不過鑒於雅安地震目前的區域性和破壞性,對全國經濟影響有限。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世界經濟研究室副研究員張茉楠[微博]表示,考慮到雅安所占的經濟份額,其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基本上微乎其微。另外從時間長度來說,此次地震對經濟造成的影響可能是短期的,上次汶川地震的影響也是短期的。
或致物價上行周期提前
中國農業銀行(2.74,0.05,1.86%)首席經濟學家向鬆祚]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地震直接導致財產損失和人員傷亡,這對經濟存量是直接破壞。
張茉楠表示,在短期內,震區的基礎設施行業及保險業可能會受影響,不過災後重建會拉動一次投資。另外此次地震對股市也會產生影響,畢竟大家的信心以及對上市公司業績的預期會出現變化,不過這些影響是短期的。
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次日(5月13日),上證指數低開逾3%,當日收盤跌1.84%。5月14日雖有所反彈,但隨後就再次重回跌勢。
雅安地震直接涉及當地的多家上市公司,多家券商認為部分位於災區的行業和公司可能遭受損失,包括四川、重慶境內的交通運輸、通信運營商、旅遊酒店、房地產以及電力供應等行業。
4月21日晚,新希望(11.18,0.37,3.42%)(000876,SZ)公告稱,公司在雅安、樂山、邛崍、眉山、阿壩等地的十餘家分、子公司均不同程度地遭受了財產損失,預計達2500萬左右,現已初步恢複生產經營。
另外,華潤三九(30.00,0.63,2.15%)(000999,SZ)公告稱,雅安分公司因災停產,該分公司去年淨利為1.8億。
此外,雅化集團(13.87,0.42,3.12%)(002497,SZ)、天齊鋰業(33.95,0.95,2.88%)(002466,SZ)、和邦股份(12.97,0.32,2.53%)(603077,SH)等四川省內多家上市公司均表示暫未受到地震影響。
不過,地震對於災區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以及對物價的壓力卻可以清晰地看到,“蝴蝶效應”或許會蔓延至全國。
在去年全國生豬生產下滑、豬肉供應偏緊的情況下,四川生豬出欄9911萬頭,同比增長5.2%;外調豬肉117萬噸,同比增長22%,約占全國豬肉外銷總量的1/3。
範為表示,短期內豬肉供給可能會有壓力,但是豬肉價格下行的趨勢難以扭轉。今年CPI預計將會前低後高,地震可能會導致物價上行周期提前來臨,二三季度交替時節,物價可能會麵臨一定壓力。
宏觀調控節奏遇考驗
地震之後,眾多企業伸出援手,紛紛捐款捐物。但張永軍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依靠企業和社會各界捐款對於整個救助和災後重建來說是杯水車薪,主要還是依靠政府力量。“以國家的財力,抗震救災以及組織災後重建沒有太大問題。”
除了救災和重建,國家宏觀調控政策也麵臨突如其來的考驗。
一季度我國GDP增速回落至7.7%,被多位經濟學家定義為 “弱複蘇”,而二季度經濟運行又麵臨雅安地震和禽流感這兩個“攔路虎”。
2008年汶川地震時恰逢金融危機席卷全球,國家安排4萬億投資計劃,其中重點災區的災後恢複重建資金1萬億,最後實際完成1.7萬億。
範為分析稱,考慮到此次地震的強度,國家宏觀調控應該更多偏向於財政上的寬鬆,預計近期不會降息。
目前很多券商表示,短期可關注與救援相關的醫藥等行業,而中期建築、水泥行業或因地震迎來利好。
範為表示,中期來看,災後重建的確會對投資帶來正麵拉動效應,從經濟學意義上的確有利好傾向。但從福利經濟學角度看,國家財政向災區傾斜,就意味著其他地方的財政被緊縮,因此地震帶來的終究還是損失。
從汶川地震經驗來看也是如此。當時政府撥付的700億元恢複重建基金來源包括:從中央預算穩定調節基金中調入600億元,從車輛購置稅中調整安排50億元,從彩票公益金中調整安排10億元,從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調入40億元。
此外,汶川地震災後重建過程中,也有關於過度投資和重複建設的爭論,如何把握重建力度也是對政府的考驗之一。
張永軍說,震後救援和重建是毫無疑問的,關鍵是如何使資金更有使用效率。“我們要有一個合理統一的重建標準,有完整的規劃,應該有一個全麵的協調機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