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兩會上,“新型城鎮化”再次成為代表們熱議的話題,全國人大代表、中聯重科董事長詹純新提出,“有產業才能有就業,產業的集聚是實現城鎮化的根本途徑。”
在城鎮化建設中,隻有保障失地農民穩定就業,才能避免再次返貧,才能實現長久的安居樂業。中聯重科通過下沉產業重心,將產業集聚到中小城鎮助推城鎮化,給湖南農業現代化發展帶來了發展機遇。
記者通過走訪中聯工業走廊帶上的幾個工業園區,真正體驗到了新型城鎮化催生出現代化農業的發展模式,不論是呼之欲出的“草尾模式”還是以“城”促農的漢壽樣本,都讓湖南現代化農業的規模效益日益顯現。
“草尾模式”呼之欲出
近年來,中聯重科為帶動地方經濟發展,在產業布局上有意向城鎮推進。目前,中聯的工業園分布在湖南省4個地級市、12個縣市區,其中10個縣市區的園區成為地方財政主要來源,5個是財稅頂梁柱,一條自長沙向西、長達267公裏的工業走廊釋放出的工業帶動力正輻射周邊小城鎮。
根據有關專家分析,隨著產業向中小城鎮集聚,勢必助推市、縣、區的城鎮化。城鎮化水平的提高也相應提高了對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吸引力和容納能力,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得以轉移,為農村自由土地承包流轉提供了廣闊空間,加速農業現代化的實現。
當前,為農村土地流轉探路的“草尾模式”正是中聯重科產業催生的城鎮化與現代化農業融合發展的一個縮影。
草尾鎮地處洞庭湖畔沅江、南縣和大通湖區的結合部,是典型的農業型鄉鎮,下轄26個村、1個社區,人口規模10.8萬人,耕地麵積15萬畝。
據沅江經濟開發區黨工委書記肖亮介紹,中聯重科入駐沅江後,一批配套產業在沅江開始集聚,草尾鎮的一部分農民成了產業工人,讓農村更多自由土地騰出來,為農村土地集中流轉經營留下了廣闊空間。
據記者了解,為了將農村土地集中規模經營,在農民自願的前提下,沅江市政府出資在鄉鎮設立土地信托機構,將名下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委托給政府的土地信托機構,並簽訂土地信托合同,農業企業或大戶再從政府土地信托公司手中連片租賃土地從事農業開發經營活動。
肖亮告訴記者,目前,除了中聯重科的工業帶動外,沅江推進城鎮化的另一條路徑就是“草尾模式”,通過土地流轉這種模式,目前草尾鎮的土地流轉率達到30%—40%。回過頭來看,中聯重科對於沅江城鎮化發展有著一定的助推作用。
在沅江,中聯重科產業園生活配套設施的完善解除了農民進城的後顧之憂,讓土地信托流轉在沅江遍地開花,給草尾鎮帶來了深刻變化,也順勢推進了沅江其他鄉鎮的城鄉統籌發展。
數據顯示,草尾鎮目前經營50畝以上的農戶有398戶,其中經營100畝以上的大戶189戶,經營500畝以上的大戶19戶,經營1000畝以上的大戶8戶,過去那種“有地無力作,有力無地作”的現象,現在得到了根本改變。
在沅江工業園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哪個企業適合與中聯重科配套,誰進來和中聯配套都需由中聯重科點頭同意,僅3年間,沅江工業園就先後引進了16家配套企業,這些配套企業在轉移閑置勞動力的同時,也擴大了沅江農業投資。
“實施土地信托流轉後,上級支持的涉農項目增多了,農業專業經營公司的投入也增多了,農業基礎設施得到了明顯改善。”大地農業公司的負責人介紹,樂元村租賃土地1536畝,共投入資金650萬元,建立了鋼架大棚200多個,對2.5公裏基地主幹道進行了硬化。“艾青大蒜”投資200多萬元,對1100畝大蒜基地安裝了噴灌,促進了土地綜合整治。
“中聯是山,沅江是水”,這是草尾鎮群眾的心聲,解除了後顧之憂的草尾鎮農民開始加快分工分業,有的在農業基地上務工,有的進入二、三產業謀求發展。農民進入了城鎮成為城鎮居民後,留在農村的群眾也集中居住,過上了城裏人的生活。
以“城”促農的漢壽路徑
汽車(行情專區)駛下長常高速,從太子廟到漢壽縣城十餘公裏的省道兩旁,處處都有塔吊、打樁機和挖掘機的身影,不時傳來機器轟鳴聲。
10年來,漢壽的工業經濟不斷發展壯大,中聯重科的支撐作用明顯增強。從2009年中聯重科在漢壽建園,全縣工業總產值由4億元攀升到86.2億元,工業經濟實現了由棉麻紡織主導到裝備製造支撐的成功轉型,其中裝備製造業完成產值50億元,占規模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45%,規模工業總價值增速全市排名第一。
在采訪中,漢壽縣工業和信息化局局長廖傳美對漢壽近年來的城鎮化建設頗多感慨,“中聯重科的產業集聚帶動的城鎮化是農業人口轉化為非農人口、鄉村生活生產方式轉化為城鎮生活生產方式的過程。我們漢壽這個過程並不回避農業現代化,因為隻有實現了農業現代化,才能把更多的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從而真正走向城鎮化。”
城鎮化在集聚人氣的同時,也為農業現代化發展提供了資金支撐。相關數據顯示,2012年,中聯重科漢壽工業園完成產值46.5億元,上繳稅收1.05億元,占全縣工業稅收19487萬元的58.5%,中聯重科園區發展為漢壽全縣的農業發展提供了堅實的財力保障和巨大的消費潛力。
漢壽有“甲魚之鄉”的美稱,記者采訪中在“甲魚+葡萄”產業園看到——池塘邊爬滿上來曬太陽的甲魚,堤岸上滿眼熟透的葡萄……
“工業園把大量的農村人口集聚到城鎮中發展,這一進程本身就存在著巨大的潛在消費需求,促進了對農業多樣化發展的需求。”廖傳美熱情地向記者介紹起漢壽的甲魚產業。
據記者了解,2009年,在中聯重科入駐漢壽工業園之前,餐飲、商貿、娛樂產業幾乎為零。漢壽甲魚的養殖能手為了挖掘中聯重科工業園區的甲魚潛在消費市場,與縣裏的水產專家聯手,優選本地未被汙染的純種漢壽甲魚為親本,投放淡水魚、蝦、螺、蚌等天然飼料,並定期使用微生物製劑預防疫病,大水麵、低密度、仿生態養殖,甲魚品質大幅提升。工業園消費需求順勢攀升,帶動了漢壽甲魚產業強勢崛起。隨後,漢壽製定出甲魚生態養殖標準,被全國同行譽為“漢壽模式”。
在中聯重科帶動下的城鎮化讓“順水農業”在漢壽風生水起。不僅改變了漢壽傳統的種植結構,而且大幅度地帶動了農民增收。目前,漢壽縣在穩定發展傳統產業基礎上,大力推進甲魚、油茶、蔬菜等產業的標準化,尤其是近五年,新擴特色基地35萬畝,新創農業品牌83個,新建農民專業合作組織120個,新增農產品(行情股吧買賣點)加工龍頭企業45家,廣源麻業成為全市4家國家級龍頭企業之一,漢壽甲魚榮獲“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稱號。
根據廖傳美介紹,在城鎮化的帶動下,目前全縣不僅形成了總麵積超過100萬畝的七大農業產業,而且打造出了中國黑楊之鄉、甲魚之鄉等水鄉優勢品牌。據資料顯示,2011年,漢壽縣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6783元,增加935元,是近年來城鄉居民增收最多的一年。
廖傳美認為,漢壽甲魚產業的崛起折射出的是:像中聯重科這樣的“巨型航母”對於一方經濟的拉動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隻有鼓勵這樣大企業集聚中小城鎮,才能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拉長農產品鏈條、實現城鄉要素平等交換,真正對農業現代化起到帶動作用。
漢壽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袁佑清也向記者感慨道:“像我們漢壽的中小城鎮的農業現代化,要實現農村土地的產業化經營、規模化流轉、現代化發展,必須要有更多像中聯這樣有擔當的企業集聚落戶,才能使更多人可以進入城市,享受城市文明,為城鎮化的可持續發展創造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