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10年高速增長的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的拐點似乎已經到來。去年以來,持續多年高漲的固定資產投資開始降溫,工程機械行業增速急劇下滑。在2009年夏天時,國內固定資產投資的同比增幅達到33%,而到了今年前三季度,這一數字下降到20.5%。在此背景下,工程機械行業集體步入寒冬。據記者了解,除市場因素外,目前工程機械行業最大的問題是創新能力不足,同質化嚴重。而專家及業內人士認為,目前隻有“走出去”,提高技術,挖掘市場,才能突破行業瓶頸。
今年1~10月工程機械行業生產運行快報顯示,10月份,全國工程機械行業完成工業總產值422.63億元,同比增長-9.19%,環比增長-4.14%;實現銷售產值419.73億元,同比增長-7.74%,環比增長-8.03%。1~10月份,全國工程機械行業完成工業總產值5016.33億元,同比僅增長1.53%;完成銷售產值4922.63億元,同比僅增長2.5%。
全行業銷售情況更是不容樂觀。統計顯示,1~10月份挖掘機銷量同比下降36.74%;裝載機銷量同比下降28.54%;推土機銷量同比下降29.75%;壓路機銷量同比下降40.23%;汽車起重機銷量同比下降37.61%。
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秘書長蘇子孟把目前整個行業經濟運行概述為:市場需求不足,企穩預期推遲;銷量持續回落,存量居於高位;利潤大幅下降,成本明顯增加;應收賬款居高,資金壓力加大;出口保持增長,權重仍然較小(不到20%);存在企穩跡象,基礎很不牢固。
雖然目前中國工程機械行業整體低迷,但許多業內人士仍看好這個行業的前景。
蘇子孟表示,從國內方麵看,我國國民經濟運行正在實現由緩中趨穩到築底企穩轉變。黨的十八大召開,行業出口規模創曆史新高,9月同比增長9.9%,出口額為863.5億美元,製造業PMI指數重回臨界點以上,PPI企穩,國家發展改革委審批了近萬億元的固定資產投資項目以及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等都有利於工程機械行業的發展。
三一重工總裁向文波表示,並不是所有企業都適合進入工程機械行業,前些年行業過熱並不是常態。目前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占全球市場份額的50%,混凝土機械更是站在世界之巔,未來中國工程機械行業依然麵臨重大機遇,如內部調整機會、外部並購機會。中國經濟高增長依然將繼續,行業目前出現的低迷不會一直持續下去。他預計在今年整個行業出現負增長後,明年國內工程機械行業的增速將回升至10%左右。
蘇子孟認為,工程機械行業是朝陽產業,技術含量和生產集中度高,準入難度相對較大,今後市場需求必將向高端、智能化方向發展,行業運行也會越來越規範,當前的調整給行業內各重點企業帶來難得的苦練內功的大好時機,各企業應不以規模和速度論英雄,要以內生增長和創新發展為追求,用國際化的視野迎接未來的市場機遇和挑戰。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在談及行業當前挑戰時,首先講到的就是企業創新能力不足,同質化嚴重,突出表現是各自主要開發該企業沒有的產品:裝載機製造商開發挖掘機,挖掘機製造商開發壓路機,而不是在現有產品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有數據顯示,目前中國工程機械企業大約有70%的利潤被進口零部件“吃掉”。比如20噸以上挖掘機使用的液壓件,一直被日本川崎一家企業掌握。國內零部件生產商以中小企業為主,缺乏擁有自主知識產權、主業突出、核心競爭力強的企業集團。
“中國工程機械企業必須‘走出去’,這是行業的整體趨勢。”中聯重科董事長詹純新認為,在產能過剩的情況下,隻有“走出去”才能突破瓶頸,在有效整合全球資源的前提下完成國際化轉型。中聯重科計劃在2015年將海外業務比重由目前不到10%提高至30%。無獨有偶,柳工副董事長、總裁曾光安近期也表示,麵對國內市場的波動,公司將進一步加大拓展國際市場。目前柳工出口額占總體收入的24%,公司希望在2015年突破30%,2020年達到50%以上。在三一重工的中期規劃中,也提出2015年海外業務要占到30%左右,而此前三一重工的海外銷量僅占總量的5%。
中國工程機械企業想要持續發展壯大,走國際化道路已是必然選擇。2011年,中國大型工程機械企業的快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中國工程機械企業積極布局海外市場的初步成果顯現。2011年5月,徐工一舉拿下中國工程機械出口第一大單——7.446億美元的委內瑞拉項目,並且在近期完成了對施維英的控股,實現了中國企業對混凝土機械全球前三強的收購;三一重工在今年年初成功收購普茨邁斯特,實現了中國工程機械企業對“世界隱形冠軍”的首次收購;中聯重科則在並購路上走得更遠,2008年收購當時全球排名第3的意大利混凝土機械製造商CIFA後,成功實現融合,在2011年末推出了中國第一台碳纖維泵車,今年8月又在印度建了自己的首個海外基地。
當前,著眼全球市場,無國界產業轉移成為走出寒冬的希望。在全球經濟危機最為嚴重的時候,卡特彼勒、小鬆等全球工程機械巨頭並沒有潰不成軍,得益於這些企業的全球化發展。對於中國企業來說,行業先行者的發展經驗無疑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