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在任何國家,出口對於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都不可小覷。因此,世界各國都將出口視為國家產業競爭力的一個重要指標。自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我國的對外貿易取得了高速增長,從1978年的206億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25616億美元,年平均增長速度為18%。其中,20世紀80年代,中國出口平均年增長13.1%,1990年-1997年增長達16.7%,1997年-2001年有所下降,平均為9.8%。加入WTO後,我國連續5年年均出口增長高達30%。對外貿易快速增長成為我國新一輪繁榮周期的重要動力,出口拉動內需特別是帶動了投資的快速增長,內需和外需拉動使我國經濟取得了快速發展,現已成長為世界第二大出口國、第三大進口國和第三大經濟體。
肇始於歐美的世界性金融危機給西方的金融業造成了巨大的衝擊,但與歐美國家不同的是,危機並未直接傳染給我國的金融業,而是直接傳染給我國的製造業,尤其打擊了我國沿海的出口導向型產業。按國民經濟支出法核算,2007年消費、投資和淨出口分別拉動GDP增長4.7、4.6和2.6個百分點;2008年則分別拉動4.0、4.2和0.8個百分點。可見,出口下滑是去年GDP增速下滑的主要原因。2009年上半年,淨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為-2.9%。據專家研究測算,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外貿出口每增長10%,基本上能推動GDP增長1%。出口“馬車”動力喪失之後,投資、消費也會跟著下降,產生乘數效應,這將會進一步降低我國的經濟增長速度。
外貿不僅對拉動經濟增長發揮著重要作用,同時在增加就業和推動產業升級上也作用顯著。外貿直接帶動我國就業人數約8000萬,其中60%為農村富餘勞動力的轉移,大大減輕了我國的就業壓力。有關專家研究表明,我國每出口1000美元,引起的直接就業人數增加為0.0952人,完全就業人數的增加為0.2416人。另有專家研究表明,通過發展加工貿易等方式,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出口擴張使我國的紡織產業、機電產業實現了規模經濟,規模經濟推動企業采取先進的生產工藝和管理體係,提高產品質量、促進技術進步和提高資本使用率。因此,出口的靜態經濟增長效應和動態增長效應都是我國經濟增長和發展所必要的。
在世界經濟衰退、國內收入和消費水平與預期沒有顯著改善的情況下,出口和消費短期內難以承擔起保經濟增長的大任。而且,出口更多的是受國外消費需求的製約,雖然國內出口退稅、匯率等政策可能會對出口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但在目前外需不振的大背景下,出口下滑趨勢就難以避免。消費的啟動一般依賴於兩個方麵,一是收入水平和消費傾向,二是商品價格的高低。提高收入水平,降低商品成本,並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一般是需要一個周期。在這個周期之內,也很難依賴消費推動經濟高速發展,它更多起到的是對經濟增長的支撐作用、穩定作用。在出口和消費都“指望不上”的情況下,投資自然就會受到政府的青睞。1-7月份,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32.9%,使我國經濟繼續保持了增長態勢。
然而,依靠投資推動經濟增長隻是一種短期的戰術行為。在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由於企業對未來的預期不好,根據成本——收益的原則,企業必然會緊縮投資。為了不使經濟下滑幅度過大,政府會替代企業加大投資,然而,與企業的投資原則不同,政府投資更多的是為了獲得社會效益而不是經濟效益,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推動力會打折扣。此外,受財政收入的製約,政府投資並不具有可持續性。因此,通過調整國內稅收政策、擴大出口信用保險覆蓋麵以擴大出口,仍然是我國拉動經濟增長的不二之選。過去的一年中,我國7次提高出口退稅率,提出6大措施,其目的都是為了穩外需、保出口,進而實現保增長。
盡管我國外貿出口前幾個月以超過20%的速度急劇下滑,但那隻是個暫時現象。現行的國際產業分工結構不可能因為金融危機而發生太大的變化,我國的比較優勢也沒有改變,西方國家去庫存化的過程結束之後,生產生活的必需商品還得從國外進口。隨著危機的過去,國際貿易還是有可能出現恢複性增長,並可能達到更大規模,這正好可以為我國出口型企業轉型升級提供了一段寶貴的時間。即使現在我國的出口總額萎縮了,但我國在世界市場上的出口份額沒有喪失,反麵有所增加,這也為未來經濟複蘇後的我國對外貿易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特別是今年二季度發達經濟體普遍企穩回暖,世界貿易自由落體式墜落已基本結束,正在向基本麵回歸。世界市場需求數量和價格都有所回升,許多國家出口也明顯好轉,德國6月份出口增長7%,已率先回暖。因此,我們保出口、保市場正麵臨新的機遇。
當然,競爭優勢是創造的,而不是繼承的。經過本世紀飛速的產能擴張,我國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已經在世界市場上占據了很大的份額,伴隨著其他國家的競爭,留下的增長空間有限。但我國致力於“科技興貿”,大力推進外貿增長方式轉變,機電、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已經成為我國出口主要商品。若我國能夠利用這次金融危機,加大研發投入,培育新的產業,進行設備更新、產品升級換代,生產出更具技術含量的商品,我國的出口依然是有良好的發展前景。擴大出口,穩定外需,保證經濟可持續性發展,既是我國經濟發展現階段的特征所要求的,也在日本、德國出口導向型國家成功經驗中表現出來。因此,我國當前仍應把穩外需、擴出口當作一項重要工作,為我國率先實現可持續經濟複蘇做出積極貢獻。
第一,正確分析形勢,積極“危中尋機”。我國出口大幅下降,應該是國際市場,特別是歐美日市場需求減弱的結果。我們要密切跟蹤世界貿易新趨勢、新亮點。當前,我國要大力開拓新興市場,挖掘歐美市場潛力,確保市場份額不減。要緊緊抓住機遇,繼續打好保市場、保份額的主動戰,力爭實現與世界貿易的同步複蘇。
第二,抓緊落實政策,緩解出口困難。一是落實好出口商品退稅、出口商品關稅、新的加工貿易禁止類目錄、信貸、出口信用保險等政策,根據時機及時推出新的政策,積極推進貿易、通關和收匯的便利化,緩解出口企業困難,穩定外貿行業的預期和信心。二是根據新情況,繼續研究和運用國際通行的財稅政策支持出口,加大對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的支持力度。三是積極應對貿易摩擦。
第三,著眼長遠發展,培植增長後勁。引導各地和企業利用優勢,完善產業鏈,形成積聚程度較高、上下遊配套、研發能力較強的出口產業集群。培育出口品牌,提高產品技術含量,以適應歐美新的消費特點和低碳經濟的需要等。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的步伐,以對外承包工程、對外投資和勞務合作帶動國內設備、材料、技術出口和勞務輸出,既占市場穩外需,又促消費擴內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