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在四五點間,巨艦瓦薩(VASA)傾覆沉沒。”1628年8月10日,古斯塔夫二世統治瑞典期間,一艘輝煌的戰船沉沒於她的首航。
彼時,工業革命遠未開始,山特維克公司也尚未起家。三百多年後,瓦薩號被發現,她幾乎完整無損地立於海底,後於1961年被成功打撈。
提及她是因為近400年後,這艘昔日沉輪與山特維特公司發生點關係:“如果不更換嚴重繡化的船栓,瓦薩號有可能崩塌。”於是,通過招投標,瓦薩博物館選擇了山特維克為其更換船上的近5500根不繡鋼船栓,曆史因此得以連接未來。
目前工程還在進展之中,每天更換約三根船栓,整個工程需要持續近十年。該工程項目經理開玩笑說:“選擇我們,可能也是看重我們的曆史吧,因為我們提出的保質期是100年,他們顯然希望到時如果出問題還可以找到我們。”
雖然沒有瓦薩號的曆史那麽長,但成立於1862年的山特維特也已走過150年,算是世界上較為長壽的公司之一。公司創始人為瑞典人Goran Fredrik Goransson,他的起家技術為轉爐煉鋼。
當年這套煉鋼技術購買自正轟轟烈烈進行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英國,Goran的創業故事幾經坎坷,甚至還帶著夢幻色彩,那個“more air, more air”(為煉鋼爐增加更多的空氣)的夢讓他最後試產成功。
起家時的那棟黃色小樓目前依然完好,而跟中國許多大型鋼礦企業一樣,隨著公司的發展,這個離瑞典首都斯哥德爾摩近兩個半小時車程的廠區也已發展成為一座小型城鎮,名曰山特維肯市,隻不過它比中國的重工業城市要寧靜並小得多。
在山特維肯,一位在公司工作超過42年的講解員花了一天時間,讓我們認識了山特維克的過去以及充分理解了他對那座小鎮的深厚感情。展覽室所在那棟紅色的小樓是山特維克的前總部,是的,山特維克的總部剛剛搬走,如果我們早兩周去,那就還是公司現總部。
新總部位於斯德哥爾摩唯一一處隻用英文名字命名的建築群世貿中心(World Trade Center)G座6樓,“遷都”一事是現任山特維克集團總裁兼CEO Olof Faxander所決定的,他告訴我們,總部搬遷麵臨著很大阻力,但從公司全球化發展層麵看,不得不搬。
他認為想把國際化的領導團隊吸引到公司來,在山特維肯小鎮是有一定難度的,因此要推進公司向國際化邁進就必須搬遷。而由於近年也正值公司高管退休潮,正是搬遷的好時候,Olof也正好借此改革公司的頂尖管理層,引進了第一批外國人進入執行管理團隊。
目前,山特維克已有三個非瑞典籍的高級經理人,而分設於全球的各個分公司也開始啟用當地高級經理人,這其中就包括山特維克中國公司的總裁張誌強。
現年42歲的Olof是去年才加盟山特維克的,他不忌諱新官上任必須對公司做出一些改變,他認為“永遠的應對情況而變化自己”正是山特維克能有150年曆史的一個重要原因,上任之後,除遷“都”之外,他還把集團的事業部由原來的三個調整為五個,包括山特維克機械加工、礦山、工程機械、材料科技以及創投部。
他舉了一個例子,目前山特維克最大的業務部門礦山機械15年前根本就不存在,而是因為收購了湯姆洛克後才發展成為一個全新部門。
隨著業務調整的需要,山特維克近年還加大了並購的力度,而新總裁Olof又被稱為“喜歡購物”的CEO,偏好並購來改變公司的業務結構。對於如何選擇並購對象,他認為最主要的是看是否符合山特維克的全球戰略,也就是看是否屬於硬質合金材料相關應用領域。
而新成立的創投部門也與業務重組與並購直接相關,山特維克把個別不能單獨成為核心部門但盈利情況又很好的公司放到創投部進行重點扶持,另外,個別一直虧損的業務也會放到該部門,視情況進行出售。
在中國,山特維克也進行了一係列收購與合作。2010年12月,山特維克收購上海建設路橋機械設備有限公司80%的股份(另20%股權持有者為上海電氣集團)以及知名品牌“山寶”;2012年6月,山特維克與山東能源機械集團共同投資2.4億元成立中瑞礦山裝備製造有限公司,雙方各持股50%,專注煤炭機械。
Olof認為收購山寶是山特維克向中端市場推進的重要行動之一,此前,山特維特更注重於高端市場的開拓。在中國推進中端產品的生產與銷售是有必要的,由於中國的人工成本占生產總成本的比例相比外國較低,所以中國公司對高價購買高端產品提高勞動生產率以降低人工成本的動能相對外國公司低,以礦山機械為例,山特維特的全新自動化礦山係列產品就暫未在中國找到買家。
對於中國市場,山特維克2011年的銷售額為70億克朗(約相當於65億人民幣),且在過去十年基本都保持25%以上的增長,所以當Olof聽到有部分外國公司在中國撤資的事情時感到非常驚訝,他說,山特維克來中國並不是因為中國的勞動力比較便宜才來中國的,而是看中中國以後的發展潛力,以及更貼近市場而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