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鐵徐州東站西側,一座座整齊的廠房巋然矗立、綿延不絕。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國內工程機械生產企業最多、綜合規模最大、品種覆蓋麵最廣、產業集中度最高的區域,正坐落於此。
轄區麵積152.8平方公裏的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2010年晉升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全區擁有各類工程機械企業200餘家,規模以上工程機械企業49家。2011年,全區工程機械產業營業收入突破1000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882.42億元,增長31%,占開發區工業經濟總量的比重達到62.2%。開發區已形成以徐工為核心、卡特等龍頭企業為骨幹,從主機到關鍵零部件較為完整的高端工程機械產業鏈。2010年,徐州被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認定為“中國工程機械之都”。
去年以來,開發區認真貫徹實施國務院質量振興綱要,堅持把服務產業發展和提升產業整體競爭力放在重要位置,在剛剛獲得“工程機械江蘇省優質產品生產示範區”、“工程機械江蘇區域名牌”的基礎上,又成功成為“全國工程機械產業知名品牌示範區”,推動工程機械產業質量水平的持續提高和品牌知名度的不斷放大。
狠抓質量強根固本
徐州巴特工程機械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業為工程機械配套各種鬥鏟類工作機具及履帶式行走車架的民營企業。從2010年開始,巴特公司將產品出口到了素以高端製造業聞名世界的日本。要在日本供應商的家門口打開市場,這可不是一件易事。
日本廠家在檢驗巴特公司產品時,可謂是百般“挑剔”:為觀察焊縫有沒有氣孔等瑕疵,挖鬥幾乎被切割成了一個個碎片;為檢驗產品外觀有沒有問題,噴漆要全部打掉。可不管日本廠家如何“折騰”,愣是挑不出半點毛病,檢測結果全部合格。巴特公司順利地打開日本市場。
“如果不走國際化這條路,我們就不會到今天這一步。”巴特公司副總工程師黃廷磊感慨道。今年公司的出口量已經占到了一半。由於出口業務的迅速增長,公司成功抵禦了近年來行業下滑的危機。
產品質量是企業立足的根本,出口產品要求百分之百合格,更是檢驗產品質量的“試金石”。為了“強根固本”,巴特公司下足力氣狠抓質量。三年前,總經理高二慶在一分廠前板焊接工段,無意中發現操作工人違反工藝紀律,未對鬥齒全部除鏽,造成質量隱患。他立即召開質量現場會,親自銷毀帶鏽焊接產品,以警示全體員工不斷提高產品質量意識。
憑著世界級的質量水準,卡特彼勒、沃爾沃、山特維克等著名國際工程機械巨頭都成為了巴特公司的客戶,卡特彼勒更是與巴特公司結成戰略合作夥伴,將其作為全球惟一中厚板銀牌供應商。巴特公司從50萬元起家,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到今年產值已達到4個多億,保持了30%的年均增速。
在開發區,工程機械生產企業普遍建立了有效的質量管理體係,規模以上企業積極推廣卓越績效模式、精益生產、標杆管理等先進科學的管理方法。全區工程機械已有126家企業通過質量管理體係認證、16家企業通過環境管理體係認證,231個產品獲得3C認證證書,2家獲得國家測量管理體係認證。2011年起,開發區還建立工程機械產業質量分析報告製度,結合國家質檢總局對創建工作提出的質量對比提升要求,不斷推動產業質量發展環境和質量建設水平進一步提升。
自主創新不斷超越
講到徐州,就不能不說到徐工集團。這個一直領跑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的巨人,正在自主創新的道路上大步前進,不斷超越自我,刷新著中國乃至世界紀錄。
徐工集團徐州重型機械有限公司市場部部長餘戰告訴記者,過去,國家重點工程的工地上,遠遠看去一片“徐工製造”,“一開始怪高興。但當你走近了細看,就高興不起來了”。原來,幾乎所有的國產設備都隻是放在準備區,用來吊裝一些輔件,給洋設備“打下手”;而主體工程用的全是國外進口的工程機械。
不過,這種局麵正在悄悄發生改變。500噸、800噸、1000噸……隨著徐工不斷創造國產設備新“高度”,從去年起,徐工越來越多的工程機械開始在大型工程施工占據主要地位,逐步擔綱起國家重要工程的主力軍。
今年7月,徐工與中國石化(6.10,-0.08,-1.29%)第十建設公司正式簽訂XGC88000履帶式起重機采供合同。該起重機創造了“全球噸位最大、工況覆蓋最全、安全可靠性更強、運輸效率最優、經濟適用性最高”五項紀錄,是當前全球起重裝備產業研製的整體式履帶起重機設備中能力最大的機型,也是全球第一個實現銷售的4000噸級履帶吊產品。
過去大型央企的施工工程根本不敢用國產工程機械,而如今我們已經和中石化這樣的世界500強企業實現了深度戰略合作。”餘戰自豪地說,“將來在大型設備上取代進口,是完全可以看到的。”徐工的進步,讓國際工程機械巨頭利勃海爾也坐不住了。去年北京召開起重機峰會,他們隻派亞太區總裁來,而今年全球總裁親自出席。
像徐工這樣,通過自主創新,不斷提升技術水平,搶占工程機械行業“製高點”的企業,在開發區還有很多。徐州海倫哲(6.370,0.14,2.25%)專用車輛股份有限公司,憑借140多項的強大技術支撐,成為高空作業車國家標準的製定者。其為國家電網(微博)妝亮天安門廣場專門設計研發的華燈檢修車,被譽為“中華第一車”。
截至2011年底,全區以工程機械為主的裝備製造業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8家,建立市級以上研發機構83個。全區工程機械企業研發經費投入17.8億元,占工程機械產業銷售收入的比重達到2%。集聚區內產品標準覆蓋率100%,主導產業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80%以上,具有較強的國內外標準化活動的影響力和話語權。
培育品牌做大做強
徐州光環鋼管(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杜遷,握著徐州質量技術監督局城區分局局長張雷的手,高興地說:“真沒有想到,能把國家級的專家請來,為我們進行指導。政府確實為我們企業辦了實事。”
為提升工程機械產品價值鏈、爭創工程機械產業國際競爭力,開發區製訂了品牌培育計劃,成立了品牌工作指導中心,主動為區內企業提供信息谘詢、認證谘詢等服務,為企業創建品牌簡化辦事流程,開通綠色通道。除名牌培育五年計劃外,每年都提出年度培育細化目標,建立梯形培育檔案。僅2010和2011年,開發區對區內企業名牌產品及標準化創建兌現獎勵資金超過500萬元。
目前,集聚區內工程機械產業擁有中國名牌產品1個、馳名商標1件、省級名牌產品16個、省質量管理獎1家、全國質量管理先進集體1家、省級卓越績效孵化基地1家、徐州市長質量獎1家,徐州市質量獎3家、市級名牌9個,品牌數量和影響在全行業中領先。
為做大做強徐工集團等行業龍頭企業,開發區還向江蘇省爭取到徐工集團做大做強補助資金3000萬元、徐工研究院建設項目資金補助5000萬元,並建立了工程機械出口綠色通道,對徐工等名牌實行出口免驗,主要工程機械企業實行無紙化放行,為打造行業龍頭企業、促進企業提升品牌影響力和綜合競爭力創造了良好的政策條件。
在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如今已形成國企、外企、民企三足鼎立的發展格局,以徐工集團、卡特彼勒、海倫哲為代表的工程機械企業,形成了研發生產的基地型產業發展態勢。2011年工程機械占開發區工業經濟總量的比重達到62.2%,占全國工程機械行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12%。
展望未來,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將以鑄工程機械之“大器”為己任,不斷培育“中國製造”的知名品牌,將“中國工程機械之都”的影響力推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