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輝煌易逝。東北作為中國的老工業基地,新中國的第一枚國徽、第一台5噸蒸汽兩用鍛錘、第一輛18馬力的蒸汽拖拉機、第一台3000千瓦水輪發電機都誕生於此,因此這裏也被稱為“共和國長子”。然而長子的命運並不僅僅代表榮耀,更多時候,它意味著責任和犧牲。作為中國能源重地,隨著礦產的日漸枯竭和老國企體製性、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東北工業製造的地位早已被江蘇、湖南、山東等後起之秀超越。幸而,中央提出的“振興東北”戰略給這裏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自2003年《關於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若幹意見》頒布以來,東北提出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裝備製造業基地,完成振興老工業基地任務的長遠目標。
如今,東北振興戰略頒布已近10年,昔日的共和國長子能否像德國魯爾一樣轉型成功,重現輝煌,讓我們跟隨中國工程機械商貿網記者一起去看一看吧。
昔日製造企業壯大或沉淪
上個世紀90年代,和許多重工業城市一樣,沈陽的裝備製造業陷入了體製性困境,全市30%以上的企業破產,60%以上的企業虧損,30萬產業工人中有13萬下崗,其中10萬下崗工人沒有養老、失業和醫療保險。“東北現象”成為當年憂心忡忡的媒體報道中出現最多的一個詞匯。
然而,如同鳳凰必須經曆涅槃一般,沈陽工業製造曆經大規模的企業整體搬遷改造、合資重組、技術革新後,大多數企業脫胎換骨,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
沈陽機床集團由當時陷入困境的沈陽第一機床廠、中捷友誼廠、沈陽第三機床廠3家企業合資而成。站穩腳跟後,集團陸續並購了德國希斯公司、重組雲南機床廠、控股昆明機床廠,形成了國際化、世界級的機床企業,實現機床銷售收入27億多美元,位列世界第一。300多個品種的“沈陽製造”覆蓋全國,並出口80多個國家和地區。2004年機床產銷量突破5萬台,其中數控機床產銷量突破6千台;2009年入選“中國機械500強”;2011年入選首批“國家技術創新示範企業”。
北方重工集團有限公司是沈陽重型機械(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和沈陽礦山機械(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合並重組基礎上組建的國有獨資公司。2007年並購德國維爾特控股有限公司和法國NFM公司後,成為跨國經營企業,並於2009年跨進中國企業500強行列。目前公司占地141萬平方米,在崗員工一萬餘人,主要為隧道掘進、冶金、礦山、煤炭、電力、建材、港口、化工、環保等行業提供重大技術裝備和服務,產品遠銷世界五大洲30多個國家和地區。2010年,實現銷售收入126億,同比增長9%,出口創匯3.24億美元。
然而並非所有公司都如此幸運,由於一些企業和當地政府急於甩掉曆史包袱,把希望單方麵寄托在合資重組上,放棄了自身發展,最終導致沉淪,在這方麵,沈鑿就是一個讓人扼腕歎息的案例。
沈陽鑿岩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沈陽風動工具廠,新中國成立的那一年生產出我國第一台鑿岩機產品作為獻禮。之後的半個世紀裏,沈鑿一直都是我國鑿岩機械和氣動工具行業曆史最久、規模最大的骨幹企業。1999年,公司經營陷入困境。2003年9月8日,與阿特拉斯·科普柯公司(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簽訂收購合同,共同投資組建沈陽瑞風機械有限公司,投資比例為25%(瑞典)和75%(沈鑿);同時成立一家新的獨資公司——阿特拉斯·科普柯(沈陽)建築及礦山設備有限公司。
這次合並之後,沈鑿一分為三,品牌、市場及總裝歸屬阿特拉斯·科普柯獨資公司,其他優良資產並入合資公司,殼公司沈鑿則從此債台高築。2007年,11月1日,阿特拉斯·科普柯正式完成對沈陽瑞風機械有限公司100%股權收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