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再次提出“研究深化科技體製改革,加快國家創新型體係建設”的重大命題。其中著重提出,“要推進科研院所分類改革,強化科技資源開放共享,建立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創新、成果轉化協調發展的機製,提高國家創新體係整體效能。”
中聯重科作為國內科研院所改革最早、市場化程度最高、盈利能力最強的企業之一,再次成為眾人關注的焦點。
“中聯重科既是湖南加速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重大成果,也是全省企業加快國際化步伐的重要示範。”在湖南工業化日益崛起的征途中,省委副書記梅克保不止一次這樣說。
工業化先驅功勳
“湖廣熟,天下足”。自新中國建立以來,湖南曾長期以農業大省著稱,工業產值在三大產業的比重較低。如今,這個曾經以農業著稱的中部省份,在多年工業化提升戰略的指引下,正向新型工業化領域跨步邁進。
2011年,湖南省完成工業總產值6107.45億元,總量規模躋身全國前十強。這其中,工程機械無疑是湖南省工業皇冠上的明珠,全年完成主營業務收入1853.56億元,占全國工程機械的1/3強,規模穩居全國第一。
中聯重科顯然在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2011年,中聯重科主營業務收入463.23億元,同比增長43.89%;實現淨利潤80.66億元,同比增長72.87%。
2009年到2011年,中聯重科營業收入從207.62億元增加到463.23億元,增長2.23倍,年均複合增長49.33%;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從24.46億元增加到80.66億元,增長3.3倍,年均複合增長達81.66%。
“中聯重科的高速成長,除了給當地帶來稅收、就業、技術創新上的提高和進步,更在於它實現了工程機械領域的產業集聚,同時帶動了相關配套產業的規模化發展。”一位長期觀察湖南工業化進程的業內人士分析。
目前,湖南省機械工業擁有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17家,占湖南省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總數的60%;擁有省級企業技術中心76家,占全省的52%。
僅2011年,中聯重科完成申請數量1618件,其中,國際230件,發明504件;公司全年申請量在湖南省排名第一,成功獲得國家優秀獎。
在自身規模化發展的同時,中聯重科還推動了行業生態鏈條上其他市場主體的共同繁榮。在其周邊形成了上百家極具活力的中小配套企業群,每年為中聯重科的配套金額數以億計。
同時,由於中聯重科在製約產業發展的大型複雜結構件焊接變形及殘餘應力分析、複雜工況設備智能控製技術、大慣量傳動及液壓控製技術等共性技術、關鍵技術和配套技術上的率先研究和突破,促進了我國工程機械設計水平的提高和產業的升級換代。
2000年,作為湖南工程機械技術發起者,中聯重科率先登陸A股市場,隨後幾年,三一重工、山河智能接踵上市。截至今年6月,長沙這個工業基礎並不雄厚的中部城市,先後湧現出三家工程機械上市公司、27家工程機械規模企業,產生了令人驚異的帶動效應,使長沙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工程機械之都”。
成長土壤力助國際化
“成於斯,長於斯,中聯重科的成長離不開湖南這片沃土。”中聯重科董事長詹純新經常這樣說道,“不在中國爭地位,而為中國爭地位。”
從1992年成立至今,中聯重科已由當年負債經營、白手起家的院辦小企業,躍升為中國工程機械行業排名第二、全球工程機械行業排名第六的跨國公司,並成為目前全球最大的混凝土機械製造商;與此同時,中聯重科也連續三年榮膺湖南省“全省加速推進新型工業化紅旗企業”稱號。
2008年,中聯重科第一大股東由建設部下屬長沙建設機械研究院變更為湖南省國資委。同年,中聯重科連續收購了5家企業,在產品領域擴充、企業規模擴大方麵的作用得以空前顯現。對湖南車橋廠的收購,有效破解了工程機械車輛用橋的瓶頸製約問題;對陝西新黃工、華泰重工的收購,填補了公司在土方機械、港口機械領域的空白,使產品結構更加完整合理;對意大利CIFA公司的收購,使公司混凝土機械躍居全球第一;對信誠液壓公司的收購,增強了對供應鏈的控製力。
通過每一次重組並購,中聯重科都實現了主業核心競爭力的新提升。目前,中聯重科的產品達到13大類別,86個產品係列,近800多個的主導產品,成為全球產品係列最全的工程機械製造企業。
中聯重科以如此快速擴張的步伐,並沒有主體與購並企業的異體排斥現象。相反,所有的購並企業在中聯重科這一平台上,取得了驚人的績效:並購後的第一年,浦沅利潤達到2.05億元,超過重組並購前15年利潤的總和。
“中聯模式”不僅融合了國內市場,更是贏得了國際聲譽。2008年,中聯重科收購全球混凝土機械第三大企業意大利CIFA公司。2011年,意大利總統納波利塔諾在其總統府為詹純新親授“萊昂納多國際獎”,連用“雙贏”和“感謝”為中聯重科的這一並購作出了會心注解。
長江東去,湘水北行,長沙這一中國裝備工業之都,每個企業都以自己的方式奔向蔚藍。詹純新淡定地說:中聯重科的目標是進入世界工程機械前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