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是我國工程機械行業發展的“黃金年”,主營業務銷售額為2223億元,比2006年增長近40%;行業利潤大幅增長,從2006年的118.2億元猛增至174.7億元。工程機械產品出口額也從1998年的2.24億美元,增長到2007年的87億美元,10年翻了38倍。近5年,出口更是以每年63%的速度增長,進出口也由逆差轉為順差。值得欣慰的是,其產品打入了歐美等工程機械強國。
然而,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國外品牌占領了中國工程機械一些主要機型的大部分市場,我國工程機械在國內市場的占有率隻有5%左右。外資品牌在國內市場大肆“掠奪”,並且在產業發展方麵“圍剿”國有企業,大有吞並我國機械行業之勢。至2006年,在華的外商合資、獨資企業已達169家。外資企業把持著行業內的關鍵技術,製約著我國工程機械企業的發展。
那麽,又是什麽力量讓中國工程機械業在2007年取得了這樣驕人的成績,並有能力問鼎世界呢?
記者日前到湖南三一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三一集團)、湖南山河智能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山河智能)、安徽叉車集團公司(簡稱安徽合力)、廣西柳工集團公司(簡稱柳工)等國內幾家大型工程機械製造企業采訪時發現,秘訣在於中國工程機械業選擇了一條技術自主創新的發展道路。
三一集團董事長梁穩根先生回憶起1994年第一台拖泵誕生的經曆時,很是感慨。他說:當初,三一自主研發的第一代產品,在泵送混凝土到160米的時候,再也上不去了,並且質量也出現不穩定的問題。因為當時混凝土輸泵的核心技術———液壓控製技術主要掌握在日本和德國等國外公司手裏,我想到了合資。然而,我走訪日本、歐洲的幾十家公司,收獲的卻是前所未有的辛酸和恥辱。我發誓,一定要自主研發,贏得世界對中國人、三一人的尊重。經過半年的艱苦努力,我們終於成功了,打破了日本等國的技術封鎖。
目前,國內工程機械企業已經改變了上世紀90年代初期為滿足市場需求,單純引進模仿國外技術,一味擴大產能規模的發展模式,廣西柳工、三一重工、山河智能、安徽合力等重點骨幹企業開始注重技術自主創新,每年有80個左右新產品、新技術問世,其中每年有10個左右項目獲中國機械工業科學技術獎;2007年有3項技術獲得中國工程機械科學技術一等獎。一些骨幹生產企業每年投入的創新研發費用占到銷售額的3%~5%,有少數企業達到5%~7%,基本具備了各類主機產品的自主開發能力,為我國工程機械開拓國際市場起到了技術支持和保障作用。
2002年9月,三一混凝土泵將混凝土送上了406米的施工麵,以將近100米的絕對優勢,打破國外老牌企業創造的308米的世界記錄;
2006年,在行業三大展之首的德國Bauma展上,山河智能新研發的一台挖掘機花了8秒鍾的時間自動改裝成了裝載機,立刻在現場引起轟動,並憑此獲得了世界三大工業設計獎之一的美國“IDSA國際設計優秀獎”;
2006年,安徽合力排名在全球叉車行業第十位,在國內市場占有率始終保持30%,產品出口到127個國家和地區,銷往歐美市場的叉車占公司出口量的80%,合力品牌在世界市場站穩了腳跟……
技術上的創新給行業帶來前所未有的活力,取得了令世界為之驚歎的成績,也為中國工程機械的發展注入了一針強心劑。核心技術的掌握,使中國機械行業逐漸擺脫技術瓶頸,贏得世界的尊重。2006年6月,山河智能參加“法國INTERMAT2006展”。與其他展商以圖片靜態參展不同,山河智能SWE90-E以實物的形式參展,很多觀眾看得不過癮,要求技術人員現場指導自己上車實際操作,觀看顯示屏的數據、嚐試設置自動挖掘控製,現場氣氛異常活躍。在場的大批外國觀眾駐足觀看,踴躍上機實際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