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工程機械製造大國,但不是強國。中國生產的工程機械已經占全球工程機械總產量的一半,但一些高端裝備與國際先進企業的產品相比,還是存在較大差距。那麽,“中國製造”的工程機械究竟意味著怎樣的品質?“中國製造”的工程機械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形象如何?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如何擺脫大而不強的現狀?
現狀:大而不強
中國工程機械生產企業已經喊了多年“打造世界一流品牌”的口號,可現狀並不盡如人意,其症結何在?
對此,中聯重科副總裁陳曉非表示,“中國製造”的機械產品近些年能夠銷往海外,已經說明了中國機械產品的質量受到了世界的認可。有關數據顯示,我國工程機械銷售量和銷售額都已躍居世界首位,預計2012年我國工程機械行業銷售量和銷售額增長率將在30%以上,出口額有望達85億美元~90億美元。
2009年9月28日,中聯重科正式與意大利CIFA公司簽訂了並購合同。現在回頭看,很多比CIFA更強大的歐洲公司都因為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倒閉了。盡管海外並購過程中有風險,但中國企業“走出去”是必然的。此外,通過與外國公司進行合作,中國公司在世界上的地位得到了提升。
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秘書長蘇子孟表示,中國工程機械企業要增強自主創新的能力。中央出台了很多與工程機械行業相關的“十二五”規劃,如果這些規劃能夠落實,將推動中國工程機械企業結構升級。此外,目前,發展不好的工程機械企業主要是因為液壓係統和發動機的問題,因為這些零部件需要企業在精密鑄造和機械加工方麵都有很強的能力。當然,這也與國家基礎工業的整體水平相關聯。一個液壓閥包括400多個零件,美國、日本等國家在國內就能組裝好,但我們隻能靠進口。目前,國家號召發展“三基產業”(機械基礎件、基礎製造工藝和基礎材料產業),如果上述政策能夠落實,我國基礎工業就能邁上一個新台階,我國的工程機械產品與國外發達國家產品的之間差距就會越來越小。
探因:症結何在
“中國製造”的工程機械產品要轉型成“中國智造、中國創造”的工程機械產品,必須走海外並購之路嗎?
陳曉非表示,工程機械企業在轉型的過程中肯定會遇到很多困難。單從並購的角度看,很多中國企業“走出去”都以失敗告終,成功的案例很少。並購雙方必須能互相認同彼此的文化、企業管理理念。中國工程機械企業必須走國際化發展道路,這是毫無疑問的,但也必須直麵在此過程中麵臨的困難,並早日學會解決之道。
國務院重大技術裝備辦公室原副主任董必欽認為,過去,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的發展方式存在問題。當時,為了保證整體機械的可靠性,采用了國際采購的辦法,使得一些關鍵配套件研發力量不足。國產化是一個目標,但並不是百分之百的國產化,我們追求的目標應該是不受製於人,國家需要的裝備我們能設計、製造出來。
對此,蘇子孟表示,未來,中國對工程機械產品的需求量不會減小。我國城鎮化率不斷提高,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推進,中西部加速發展,這些都對工程機械行業而言都是良好的發展機遇。
轉型:尋求國際化發展
近期,三一重工等企業開始頻頻在海外進行並購,中國工程機械企業“走出去”發展,已呈現出哪些新趨勢和特點?中國工程機械行業有沒有可能出現與卡特彼勒類似的高利潤跨國公司?工程機械領域的“中國製造”產品未來能否有自己的鮮明特色?
對此,蘇子孟表示,我國工程機械製造企業在海外的並購剛開始,對中國企業來說,走向國際,實現全球化發展是必然選擇。目前的海外並購都是橫向進行的,並集中在自己熟悉的領域。要先在自己熟悉的領域發展,實現強強聯合之後,再考慮跨行業、跨領域並購。
董必欽認為,裝備製造業既要引進來,又要“走出去”;既要國產化,也要國際化,總之,要以“不受製於人”為目標。
蘇子孟說,目前中國企業在工程機械行業的誠信度已經很高了,中國設備在市場上“停人不停機”,通過了市場考驗,這樣的設備任何國家都可以用。中國產品性價比高,國外一些公司在高端設備上是強項,但我們在其他方麵有很強的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