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個月,“敦煌”二字強勢刷屏成都市民的朋友圈,未展先熱。終於等到12月27日,萬眾矚目的“絲路之魂敦煌藝術大展暨天府之國與絲綢之路文物特展”在成都博物館驚豔開展,並且免費對市民開放。
開展首日,過萬觀眾搶先一睹為快,有序排隊進入展廳。無論是敦煌複原石窟、臨摹壁畫,還是來自南、北、海上絲綢之路沿線的70餘家文博機構的200餘件精品文物集中曬寶,都迅速攪動了蓉城市民的看展熱情。
觀展 珠海觀眾打飛的
當你在嫌棄敦煌洞窟隻是複原品時,卻有人為它打“飛的”專程而來。
榆林第25窟即使在敦煌也未對外開放,本次以1:1的比例複原來到成都。這個洞窟中雖然沒有佛像彩塑,但幾幅壁畫格外經典,其南壁觀無量壽經便是依據《觀無量壽經》繪製。記者在洞窟中見到一個身材高大的男士,他對著壁畫上的菩薩逐一拍照,再拿到近前仔細欣賞。
聊天中得知,這位姓張的先生並非成都本地人,而是專程從珠海打“飛的”來成都看展。
張先生透露,他是一名退休老師,兩年前他曾去敦煌莫高窟參觀,可惜在洞窟內停留時間太短,而且不允許拍照,他幾乎是走馬觀花式地瀏覽了一下,並不盡興。這次來成都觀展,他可以舉著手機拍照,可以任意在洞窟內停留,感覺非常滿意,“哪怕我在這裏看一天也沒關係,可以慢慢欣賞”。
這樣的觀展體驗,敦煌研究院壁畫臨摹師高鵬表示認同。來成都布展期間,他就聽遊客表達了同樣的喜悅:“有人說去了敦煌,再看這些複製品,仍然感覺很震撼。因為即使在敦煌也看不到這麽多洞窟和壁畫,這些複製品達到了完全仿真的效果。”
攻略 準點看展聽講解
如果你不想隻在“人從眾”中看熱鬧,可能就需要講解員的解說了。27日上午10點,成博內的客流量突然增加,因為第一波免費講解正式開始,不少觀眾特意“踩點”來聽講解。
讓人頗為感動的是,為了讓成都市民最深入全麵地了解敦煌和絲路大展,這次還有七十餘位敦煌講解員分批次入駐成博,還有成博自有的十幾位講解員陸續上崗,免費陪你逛展覽,講解文物背後的故事。
成博開放講解部的李欣芮透露,觀眾不需要提前預約講解員,他們將在現場用擴音設備為大家免費講解,而且每個展廳都有免費講解的場次。“因為剛開展人數會很多,所以視參展人數,可能會增加講解場次。”
如果你過來看展的時間不湊巧,錯過了免費講解的場次,還可以聆聽微信語音導覽上的講解服務。關注“成都博物館”官微,點開“語音導覽”中的“敦煌特展”子菜單,就能一邊聽講解,一邊看大展了。
曬寶
越王勾踐劍曆經2400餘年仍能削鐵如泥
勾踐用過的劍長啥樣?東漢時期成都人如何為皇帝製作鎏金銅斛?敦煌·絲路大展27日華麗亮相,分為敦煌石窟藝術、天府之國與絲綢之路、新疆甘肅石窟藝術及壁畫藝術展四個部分,任意一個單元的藝術魅力都不容小覷。而這些文物中,三分之二都是一級文物。
哪些重寶精彩不容錯過?27日下午,記者在成博獨家采訪了講解員於政之,他為讀者列出一串長長的“文物清單”,包括越王勾踐劍、靈山型銅鼓、杜嶺二號方鼎、燹公S等國寶重器。生怕記者錯過重寶,他索性帶領記者來到位於成博負一樓的展廳,一一講解。
越王勾踐劍
或許你對臥薪嚐膽的故事耳熟能詳,但你可知勾踐劍長啥樣?來自湖北省博物館的越王勾踐劍,出土於湖北省江陵縣望山,劍身布滿菱形暗紋,劍格兩麵分別鑲嵌藍色玻璃和綠鬆石,而劍身近格處刻有兩行八字鳥篆銘文:“越王鳩淺自作用劍”,證明了它的身份。
於政之介紹,“鳩淺”就是越王勾踐的名字,臥薪嚐膽故事的主角。1965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北江陵一座楚國的墓葬中,發掘了這柄銅劍。此劍寒氣逼人、鋒利無比,曆經2400餘年,仍然紋飾清晰精美,削鐵如泥。當時,一名開采隊員拿劍時一不留神就將手指割破,血流不止。有人再試其鋒芒,能劃破16層白紙。
“這是唯一一件提前離館的展品,展期可能隻有15天左右。”於政之說。
越王的寶劍為何出土於楚國?目前學術上有兩種猜測。一種是嫁妝說,勾踐曾把女兒嫁給楚昭王為姬,這柄寶劍很可能作為嫁妝到了楚國。另一種猜測是戰利品,即楚國出兵越國時繳獲此劍。
鎏金銅斛
繼乾隆大展之後,故宮博物院再次送國寶鎏金銅斛來成都。看到這件建安二十一年“成都造”的量具,你或許會為兩千年前成都人的製造工藝嘖嘖讚歎。
這件國寶分上斛、下盤兩部分,通體鎏金。承盤口沿下鑄銘文62字,銘文說明蜀郡工官為皇帝造物分主造和製造兩級,也反映了當時銅器製作分工很細以及“物勒工名”的製度。
西周燹公S
來自保利藝術博物館西周燹[讀音: xiǎn]公S[讀音:xǔ],估計讓不少觀眾抓耳撓腮,“仨字不認識倆”。可別小看這件其貌不揚的青銅器物,它生活在距今約2900年的西周中期,內底所鑄98字銘文記述了“大禹治水”與“為政以德”等內容,是目前所知中國最早的關於大禹治水及德治的文獻記錄,被學者們譽為“兩周金文之最”。
按照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原所長李學勤的觀點,這件銅S為遂國國君所製,這個遂國是中國古史傳說中“三皇五帝”之一的舜的後人建立。S上所鑄銘文字體優美,行款疏朗,且字字珠璣,幾無廢言。銘文開篇即言:“天命禹敷土,隨(墮)山,浚川……”,記述了大禹采用削平一些山崗、堵塞洪水和疏導河流的方法,治平了水患,並劃定九州。
四川是傳說中“禹”的出生地,由此可見,這件文物與天府之國的關係頗為密切。
杜嶺二號方鼎
這次大展,還有一件象征著皇權的青銅重器——杜嶺二號方鼎。雖然它的名氣不如司母戊鼎和蓮鶴方壺,但在年代上卻比後兩者都早,是我國已知最早的形製較大的青銅器,其鑄造時間距今3500年左右。
這件商代中期的青銅重器,1974年9月出土於河南鄭州。當時挖出兩尊青銅方鼎,大的被命名為“杜嶺一號銅鼎”,現存中國國家博物館,小的被命名為“杜嶺二號銅鼎”,現藏河南博物院。
如果你前不久看過張藝謀的魔幻大片《長城》,或許對片中隻吃人且能無限繁殖的凶猛怪獸饕餮記憶猶新。饕餮究竟是神馬小怪獸?這件青銅器的上腹就裝飾有一圈饕餮紋,還有西周早期的饕餮紋方座簋,器物腹部前後各有一個饕餮獸麵,展示了不同時期的“小怪獸”形象。
華西都市報記者曾潔攝影呂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