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阱一:疑似“三無產品”混跡其中
記者調查發現,在一些年貨市場,不乏有山寨、過期、三無產品混跡其中,“李逵”、“李鬼”真假難辨。去年,蔡先生就在年貨博覽會上,買了一台“步步高全自動微電腦”豆漿機,很快豆漿機就出現故障。他懷疑自己買到了“三無產品”,而銷售人員也遲遲無法向市監部門提供進貨憑證。
陷阱二:缺斤短兩戲法多
“缺斤短兩”也是年貨市場裏常見的伎倆。去年,張女士在一處年貨展銷會上,購買了四斤幹果,可回家一過秤,居然少了四兩。隨後,記者也在同一家檔鋪,花190元買了四斤幹果。在公平秤處複稱時發現,本該4斤的幹果隻有3斤6兩,整整少了四兩,商家多賺近20元錢。一對質,商家聲稱是秤沒有電,才導致了稱東西不準。
陷阱三:散裝食品標識不清 以次充好存安全隱患
在年貨市場,幹果、幹貝等食品大多是散裝出售。既然沒有外包裝,生產日期、生產廠家等信息自然也很難明確標注。消費者大多靠“望、聞、問、嚐”來判斷食品的真假、新鮮與否。上個月,曾女士在一處展銷會上,買了半斤“珍珠鮑”海產品。
曾女士隨後找到商家對質,對方這才解釋清楚,原來曾女士購買的是“珍珠鮑螺”,準確的說並不是鮑魚,而是一種螺,“珍珠鮑”隻是他們的口頭稱呼。經協商,商家同意退貨退款。
陷阱四:年貨展遍地開花 售後服務難保障
年貨市場裏暗藏貓膩,一大原因就是參展商資質參差不齊。一位參展商透露,展會招商處對於年貨的質量,並沒有太嚴格的把關。如果產品質量不過關,售後服務也很難保障。
一位年貨展主辦方招商人員曾表示,在展會上賣食品和服裝,僅需要提供身份證,每天繳付一千元租金就可以了。
市人大代表:抬高參展準入門檻 加強監管勢在必行
據了解,年貨展銷會,如果是臨時搭棚,需要向街道辦、城管等部門申報。如果是在固定會場,則需要在市場監管部門備案。對此,深圳市人大代表呼籲,各職能部門應加強監管,建立參展商黑名單等形式,抬高準入門檻。
深圳市消委會也提醒,在購置年貨或者禮品時,不要盲目相信促銷活動,不要貪圖便宜,以免上當受騙。同時,要注意保留購物憑證,例如發票、產品外包裝、相關的投訴材料等,作為維權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