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電7月份以來,被指為地方版“四萬億”經濟刺激政策,在各個城市蔓延。同比4年前的政府4萬億投機計劃,此次地方的投資行動似乎來得悄無聲息,在拉動經濟增長方麵,專家認為有拉動地方政績的嫌疑。
地方投資“不打雷 光下雨” 融資渠道引猜疑
近日,廣東、天津、重慶等地紛紛出台了地方性刺激投資計劃,此次地方政府投資規模較大,而且來得無聲無息。“貴州投資3萬億、重慶和天津各1.5萬億、廣東1萬億……”粗略統計地方投資總額已經超過7萬億元。
就在4年前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中央政府為了抗危機、保增長,推出包括“4萬億”投資計劃在內的一係列政策措施。而此次地方政府投資計劃遠遠超過4萬億元的額度,被稱為地方版的“四萬億”經濟刺激政策。對比2008年的4萬億投資計劃,本次地方的投資又有哪些異同呢?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對中新網財經頻道表示,2008年的4萬億投資行為是“雷聲大,雨點也大”,宣傳方麵也比較“明目張膽”。與上次不同的是,“這次感覺是"不打雷,光下雨",沒人說要搞什麽刺激計劃,好像"鬼子進村"似的偷偷在搞。”郭田勇說。
無論怎樣,各個地方投資計劃已經逐漸蔓延開來,但是這樣大筆的投資款項從哪裏來?近日,21世紀經濟報道援引廣發證券分析師陳果的說法稱,“2009年4萬億投資中政府財政直接投入資金相對有限,主要通過銀行信貸和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籌資。當年有效社會融資總量約占2008年GDP18.8%。”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易憲容近期發表觀點稱,“地方版的四萬億投資,其資金從何而來?如果沒有好的融資渠道,那麽這些投資規劃就無法實現;如果地方政府為了實現短期的業績而進入非正規的融資渠道,不僅融資成本高,而且這些地方更是會麵臨巨大的債務風險。”
據了解,業內對地方融資的渠道和風險都表示擔憂,對於資金的來源郭田勇認為,“可能還要依靠地方政府。”他同時表示,希望國家能把金融的安全和控製風險放在重要的地位,對其中的風險也要做好嚴控製。
投資拉動經濟?地方對基礎建設的投資被指拉動政績
中新網財經頻道梳理發現,各個地方的投資規劃目標大都鎖定基礎設施建設。例如貴州,未來10年完成投資3萬億元,按照10年投資預期,政府每年為此規劃需投入1000億元左右,主要用於交通和醫院等基礎設施建設。對此,中國外匯投資研究院院長譚雅玲對中新網財經頻道表示,“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還是從政績的角度考慮的多,相對於基礎設施項目需求沒有那麽大,比如大家都建機場、公路,是都需要機場嗎,所有的地區都要建公路嗎?有的高速公路上沒有幾輛車。”
地方政府的投資規劃無疑會對經濟產生拉動作用,郭田勇對此表示肯定。同時他表示:“地方政府存在一種"內生性"的投資衝動,就是總想能融資。中國還是應該提高經濟減速的容忍度,或者說降低對經濟幹預的底線。”
但是,針對地方政府對基礎設施建設的大規模投資,譚雅玲持不同的觀點。她認為,地方政府是用投資來拉動政績,而不是拉動經濟。“我覺得我們的投資應該用在民生上,要考察各個地區的不同特色,這樣中國經濟才能活躍起來。一個模式沒有意思,反而影響經濟發展。”譚雅玲說。
如今在“穩增長”的環境下,“地方版的4萬億投資對中國經濟的"穩增長"政策肯定會有幫助,但是對實際的投資效果,投資效率有些擔心。”郭田勇說,“如果僅僅是為了穩增長,還是希望將投資總量限定在一定的範圍內,依靠政府拉動投資,來推動經濟增長,這種方式從長遠來看是不可持續的,也不能代表經濟結構調整的方向,能夠用多種措施保證投資效率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