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的好戲還未唱罷,又一家中國工程機械企業將擴張觸角伸向了海外。
4月20日,徐州工程機械集團有限公司(“徐工集團”)宣布收購全球著名混凝土成套設備領導者德國施維英集團有限公司(“施維英”,Schwing)。
“包括股權合同在內的所有協議都已經簽署,雙方都在走報批階段,應該很快就能獲得批準。”徐工集團董事長王民在當天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但對於雙方的持股比例,王民並未進一步透露,僅表示“我們持多數股權,處控股地位。”
這是2012年開年以來,中國工程機械業海外收購的第四例重大案例。此前,柳工收購波蘭HSW工程機械業務收官、山東重工集團跨界收購意大利豪華遊艇製造商法拉帝集團、三一重工對德國混凝土機械商普茨邁斯特的收購也於4月16日完成交割。
至此,加上2008年中聯重科對意大利混凝土設備商CIFA的收購,混凝土裝備的全球前三家企業皆入中資企業囊中,行業競爭重心亦轉移至中國。去年,中國混凝土機械以逾1000億元的市場規模名列工程機械行業之首。
談判一年餘
王民告訴記者,徐工集團在2010年就開始與施維英接觸,“但那時不是為了收購,而是為探討雙方可以有哪些合作的方式。”
創建於1934年的施維英是德國的家族式老店,主要業務包括混凝土攪拌站、混凝土攪拌車、混凝土泵和混凝土回收站等
但與普茨邁斯特在金融危機時麵臨的處境一樣,其近年來的利潤也大幅縮水。
數據信息顯示,2008年施維英的銷售收入大概在10億歐元,2009年降至4億歐元左右,2010年就更少。
施維英中國區的一位管理層人士向記者坦承,受金融危機影響,加之企業經營不夠靈活的因素,在中國盡管市場在不斷擴大,施維英的市場份額卻在減小。
該人士進一步透露,事實上,十餘年間,施維英在中國始終未能打開局麵,與此同時,其成本太高,一直未能實現國產化、進口比例過高等問題也相繼暴露。“購買對象僅限於國有企業,用於重大項目如核電、高層建築或外方投資領域。”
而在施維英深陷泥潭之時,徐工集團的收購機會也由此出現。
王民告訴記者,施維英主要是走高端產品市場,其優勢在於成套技術,技術根底優於同行,去年還有5億歐元的銷售收入。“這是一家70多年曆史的老企業,一開始隻願意進行少數的股權轉讓,整個談判曆時一年多才同意由我們控股。他們最終認可了徐工的文化、戰略和高管團隊。”
“徐工實行積極中穩健的策略。我們很明確,在混凝土機械領域,全麵加大對世界頂級企業的進軍,通過收購合作加快整合,提升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努力成為世界品牌。”王民說,“中國企業收購國外企業,在經營、操作層麵並不容易。徐工走向海外麵臨的挑戰還很多,特別是人才、經驗的不足。”
三方大戰
隨著徐工借勢施維英的挺進,混凝土機械的市場格局也呈現出三足鼎立之態,對於徐工而言,施維英的係統可靠性及龐大的國際市場銷售渠道無疑是其借力發力的跳板之一。
記者了解到,目前,除了總部德國赫恩,施維英在美國、德國、奧地利、印度、巴西等多個國家和地區都建立了生產基地,在法國、荷蘭、奧地利、捷克、瑞典、韓國等地設有自己的銷售和售後服務中心,同時還擁有100多個國家的代理商隊伍。
資料顯示,徐工集團2011年營業收入871億元人民幣,出口超過10.8億美元,規模位居全球第七位。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九類主機、三類關鍵基礎零部件市場占有率居國內第一位,汽車起重機、大噸位壓路機銷量全球第一位的背後,徐工發展後勁正受到的市場挑戰不容忽視。
徐工機械2011年年報顯示,除了鏟運機械、壓實機械在下半年增速高於上半年,其他產品下半年增速均明顯遜於上半年,尤其是占收入一半的起重機業務,需求回落明顯。
安信證券一份報告也同時指出:作為行業龍頭,徐工汽車起重機、履帶起重機銷量分別增長1.1%和下降3.7%,汽車起重機連續9年保持行業第一;但履帶起重機業務受中聯、三一的強力競爭市場份額則下降至21.8%。而在其整體銷售收入結構中,混凝土機械領域銷售收入則大幅增長91%。其中,2011年銷售收入更是達到19.7億元,同比大幅增長91%,在主營收入中占比為6.3%,該板塊2010年占比隻有4.3%。
但無須諱言的事實是,雖然徐工的增幅最大,但相比於其它兩大市場占據者三一重工和中聯重科,其份額仍遠遠小於二者。
資料顯示,2011年,三一重工的混凝土機械銷售收入260.46億元,同比增46.10%,占主營收入51.3%;中聯重科銷售收入71.57億元,同比增50.61%,占主營收入15.45%。
“徐工的混凝土機械,在1990年代初的時候曾經和大象(普茨邁斯特)合作過,但主要在技術貿易層麵,過去沒有太重視混凝土設備這一領域的發展,現在我們需要加快步伐。”王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