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销与滞销并存装备制造喜忧参半
近日,在对我国中部和东北地区的部分装备制造企业采访时发现,国际金融危机对装备制造企业的影响大不相同,部分企业间形成了热销与滞销的强烈反差。
受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拉动,主要生产工程机械的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今年上半年销售形势大好,生产车间里一片忙碌。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说,2008年尽管受到金融危机影响,三一重工仍然延续了以往的增长,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37.45亿元,较上年增长50.3%。今年1-5月,三一重工的产值和销售额同比又增长了45%,其中旋挖站机销量增加了80%,挖掘机销量翻了一番。今年,三一重工计划生产挖掘机6000台,明年计划增至1.5万台。
国家重要的铸锻钢产品供应商———中国一重集团是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母机”,其生产的核电锻件、超超临界火电机组铸锻件等高端产品占有国内90%以上的市场份额。受金融危机影响,一重集团市场形势发生较大变化,订单明显下降。一重集团提供的资料显示,截至6月上旬,一重实现经营订货53.9亿元,同比下降28.5%。从产品结构上看,除核电、电站铸锻件依然保持较好势头外,其它各类产品订货都在下降,成套设备更是大幅度减少。
中国一重集团总经理吴生富说,一重千方百计采取措施,力争把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今年初,一重在综合考虑企业生产能力和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的前提下,确定了实现经营订货160亿元的工作目标。从目前情况看,实现这一目标存在很大难度,但企业基本能够保持平稳运行。截至5月底,一重实现营业收入30.4亿元、利润3.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6%和8.2%。
记者在中部地区采访时见到,一些中小型装备制造企业也在危中寻机。湖北航天双龙专用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尹俊峰说,过去公司的专用车出口市场集中在日本、美国和东南亚地区,金融危机中这些地区都受到了较大冲击,公司只好将出口市场向西非转向。“现在已经取得了一些效果。今年1-2月基本就没有订单,3月份后有明显好转,到5月份公司产能就已经开足了。”
我国装备制造业面临三大发展难题
记者采访发现,在金融危机之下,我国部分装备制造企业的市场表现使行业内目前存在的关键技术研发偏散、综合配套水平偏低、“走出去”能力偏弱三方面“软肋”显现出来,影响了“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升级转型。
首先是关键技术研发分散、薄弱。中国一重的干部认为,随着国内科研院所的转制,从事大型铸锻件基础和共性技术研发的力量非常分散和薄弱。目前,一重正在策划“能源装备大型铸锻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希望能在这方面加强研发、取得重大突破。工信部产业政策司的人士说,我们现有的创新多是引进、消化、吸收后的再创新,自主创新能力较差,一些核心、关键技术仍依赖国外,不仅高技术行业,轻纺业也是如此。应在这一轮结构调整中突出加强技术创新。
其次是综合配套水平偏低。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宣传部长张天说,长客是国内轨道客车制造业的领军企业,生产了我国50%的铁路客车和70%的城市轨道车辆。但目前长客在吉林省内的配套企业只有100多家,且规模偏小,大部分零部件需要省外或国外远距离配套。地处黑龙江省的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也遭遇了“配套难”。今年一季度,受配套部件供应不及时等因素影响,哈飞部分产品无法按时交货,导致哈飞一季度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出现下降。
第三是国外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加之我国企业在关键技术和综合配套两方面存在的问题,大大限制了我国装备制造企业“走出去”的能力。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工程机械中,约40%的部件由国外配套,成本约占机械总成本的60%。每当三一重工的产品与日、美等国的产品产生竞争时,他们就会向本国给三一重工提供配套的企业施加压力,阻瓪配套企业提供零部件,使三一重工产品的配套部件在质量、供货期上得不到保证。向文波说“国外竞争对手去年以来纷纷采取“去库存化”战略,大幅降低产品价格以消化库存,使我们部分产品价格甚至高于国外产品,严重阻瓪了我们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专家提出加强战略扶持的若干建议
今年出台的《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对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基础配套水平、支持装备产品出口提出了明确要求。装备界人士认为,对中国这样的大国来说,必须要实现重大装备的自主化。为此,有关部门应给予政策、资金方面的支持,全面提升“中国制造”的竞争力。
有关人士认为,我国在技术创新和研发上的投入总量并不低,但多是“撒芝麻盐”,资金使用效益不高。应该以企业为主体,政府给予好的环境和支持政策鼓励创新及自主品牌发展,尤其要支持中小企业单独或联合建立研发中心。
中国一重的干部建议,尽快建立使用国产首台(套)装备风险补偿机制。对订购和使用首台(套)国产重大技术装备的国家重点工程,给予财政补贴和贴息贷款、项目投产后若干年内减免税等优惠政策。同时,扩大补助范围,对装备研发与制造企业也给予适当补助。有关专家说,由于新技术、新设备未必成熟,因此美国、韩国等国家都对应用新技术、新设备的企业给予风险补贴,以鼓励使用本国产品,不断发展本国制造业。
在开拓国际市场方面,中国装备制造业应积极而谨慎地探索自己的国际化道路。吴生富认为,国内重型装备制造行业发展水平与国外同类企业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目前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国际企业集团。建议对国内从事重型装备科研、设计、制造、贸易企业实施兼并、重组,把一重等装备业“领军”企业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国际企业集团。
装备业人士建议,目前应尽快出台装备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实施细则,防止基层企业产生“只听脚步响,未见人下楼”的感觉。不管这些扶持政策是侧重支持国企还是支持所有装备企业,都会对提升“中国制造”的竞争力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