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滚滚长江东逝水
【卷首语】公元1958年11月28日,柳工建厂。到今天,整整50年。
50年,对于中国企业,已经百转千回;50年,对于中国柳工,就是百炼成钢。
柳工年初便已着手准备庆典事宜。6月的一天,我专程赴柳与董事长王晓华、总裁曾光安商谈50年内容采写及宣传事宜。之后,我们组织了一个由我亲带、两位北大路风教授的在读博士及一位报社采访部记者参加的采访组,在柳工访问工作了一周。资料很多,人物很多,线索很曲折,故事很生动,我们工作很勤奋,因为感觉到压力。别说第一稿执笔人,年轻记者段心鑫,就连我这样老资格的记者,也心里没底。
为什么没底?一是故事太好,企业太经典。中国这50年,是世界史上都少见的具有史诗气质的大时代,它浓缩了人类社会进步的典型瞬间,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并完成了两次从无到有的创业和建设。这期间,中国工业企业承担了巨大的责任和使命,它们的经历就是一部生动丰富的经济发展史。而作为中国工程机械排头兵企业柳工,更是行业里最为完整地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过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这样完整经典的样本,由我们去收集整理分析总结,想想都是件幸运的事,也是件极具挑战性的事。此其一。
二是要求高,期望大。王晓华董事长给我的任务是:其实回顾过去不是目的,关键是把现在说清楚,并且看看未来怎么样。“你们实际就是要写出那么几句话,专为柳工……”我想,王晓华平时不露锋芒,其实太利害啦,一矢破的。近年来写柳工的报道数不胜数,光是主流媒体綆中宣传就有两回。看来这些都没有把柳工说清楚。起码,没有让业外的人看懂,也没让业内的人叹服。而且,不但要把当下整明白,还要关照未来;不仅仅把故事采集整理出来,而且还要完成对于成长模式的探寻和对竞争规律的求索,末了,就用王晓华的“写出那么几句话”点题,便令采访组成员叫苦不迭:这哪里是个采访,应该是一个课题调研才行!———这就是我打了近20年交道的柳工,也是我们对深入了解它兴致备至的原因。
在大量的采访和收集资料之后,经历了一段很曲折的长考,其间受到《万历十五年》作者黄仁宇先生大历史观的启发,一是弃用显微镜,拿起望远镜;二是“叙事不妨细致,结论却要看远不顾近”。其实就是一个道理,探索历史规律性,需把眼光放长远些。
于是,我们以黄仁宇的大历史观作为方法,把王晓华的“服务于今天、作用于未来”作为目的,梳理出写作的思路:
1.回顾柳工五十年,要着眼于今天;2.无意于是非成败,更在乎规律探寻;3.以点带面串联历史,以人叙事洞穿未来。于是,我们决定以传奇的方式叙述,并且使用第三人称“画外音”
解读。我们一直都在准备,只为那探向历史深处的一瞥;而仅仅是一瞥,便足够完成一次非同寻常的叙述。
当然,是从2008年的今天写起,在50年时光隧道中穿梭,跟着我,别落下,我们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