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服装企业的大量裁员导致其原有的很多搁衣箱闲置。 商报记者 王晓然/摄
商报记者 王晓然 李薇/文 王晓莹/漫画
位于北京通州区潞城镇甘棠乡的某外贸制衣厂,一个车间已经停产。由于海外订单减少,近千名员工因合同到期被劝退了。与这家制衣厂1公里相隔的另一家制衣公司也异常冷清。其实,陷入困境的不仅是我国的外贸服装企业,金融危机已蔓延到很多国家的制造业、服务业等实体经济领域。越来越多的国家以“经济安全”和保护本国虚弱产业为由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阻挠别国特别是新兴国家企业的出口。
中国商务部部长陈德铭2月25日在《华尔街日报》上发出这样的疑问:如果未来贸易保护主义泛滥,使严峻的形势雪上加霜,这样的后果世界能否承受?又是否值得承受?陈德铭的疑问也是我们的疑问,但似乎没有谁可以开出解决的良方。面对严峻的形势,我们的企业可以逃避,可能转而做其他,但也有企业选择“勇敢面对”这条路:应诉、接受、“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外贸制衣厂不用加班了
王小姐所在的这家制衣厂是国内来料加工大型企业,成立于1996年,出口市场主要为欧美及东南亚,每年的订单超过1000万件。除了在北京,泰国、深圳等地都有这个企业的分厂。“但目前的订单只维持到5月份。现在还没有新订单,未来会怎么样还不知道呢。”王小姐昨日对记者表示。
这家工厂由生活区和工作区两部分构成。记者到达工厂时,正值工人中午用餐时间,近千名员工从第一车间出来,直接走进食堂。“以前的人比这多多了,食堂都坐不下。”食堂一名员工表示。用餐的员工普遍反映,他们以前经常加班,所以工资收入还不错,每个月能拿2000元,但现在几乎不用加班了。记者还在食堂遇见了这家工厂的总经理,这名经理拒绝透露公司的任何情况。
此外,记者发现,员工宿舍的床位空出了不少。“工厂效益好的时候宿舍都住得满满的。”生活区一家小卖部的生意因此受到影响,“听说厂子都快倒闭了”,店主嘟囔着。
王小姐已在这家制衣厂工作了快5年。她清楚地记得,3年前,工厂的德国投资方因为工厂人力短缺,拒绝投资建设二期工程。而由于人员短缺,员工每天不得不加班到深夜。如今,工厂因订单减少、业绩下降,人力顿时富余了,只好靠裁员来缩减开支,二期建成的车间也被闲置。“这个工厂其实挺好的,前几年衣服出口情况非常好。真的倒闭了可就太可惜了。”王小姐看着工厂露出不舍的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