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8日,首条打通我国南北分水岭的秦岭高速上的终南山隧道以全长18公里的长度刷新世界公路隧道纪录。巧合的是,20年前,我国建成通车的第一条高速公路的里程正是同样的长度:1988年,18公里的上海至嘉定高速公路结束了我国大陆不通高速公路的历史。而这期间,全国交通建设和管理系统关于要不要修建高速公路展开了一场思想观念的剧烈交锋:在当时许多人看来,建高速公路投资巨大、占地多,根本不适合中国国情,西方修建高速公路主要是为小汽车服务的,我们国家不应鼓励——今天看来十分可笑的这些观点,在当时是普遍存在的。
幸而当时追求发展的观念占据了上风。1984年开建的“沈大汽车专用公路”,到1990年通车时名字已经改成了“沈大高速公路”,这标志着“建与不建”的争论已经基本划上句号。
但当人们不再争论,开始面对“怎么建”的问题时,各地公路建设主管部门却面临着十分尴尬的局面:我们当时的道路铺筑施工水平仍然十分低下,修筑方式以人工与简陋机械结合的方式为主,许多地方对于沥青与砂石的拌制仍以大锅加热、人工翻炒为主,摊铺以木板、木耙刮平,碾压稍微好一些,许多地区使用静碾光轮压路机。
这样的施工手段和水平,不要说难以满足高速公路的建设要求,就是在铺筑一级、二级公路时也很难达到施工技术标准。在这种状况下,修建高等级公路施工用到的沥青混合料搅拌与摊铺设备只能完全依靠进口。
“路面与压实机械在我国工程机械行业中属于一个起步较晚、发展较慢的门类。尽管研制和开发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开始了,但是在1978年以前的近二十多年间,发展速度十分缓慢,当时生产的主要是供修筑低等级公路(包括砂石路面)和养护用的小型机具。例如小型沥青搅拌设备、在东方红54拖拉机上改装的路拌设备、铺宽4.5m的LT-6型沥青混凝土摊铺机等。”我国路面机械行业著名专家、原西安公路学院院长孙祖望教授回忆说。
也难怪,在高速公路出现以前,人们印象中的修公路,就是石子、砂子加劳动力,与机械化没有太多关联。从1988年前后以沈大路、京津塘高速公路等开建为起点,我国全面展开的高等级公路建设开始为路面机械行业提供了跨越式发展的机遇。此后20年间,我国公路建设进入了全新的阶段,准确地说,进入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时代。到1998年,全国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27万公里,高速公路里程已突破1万公里;到2001年,仅用3年时间,高速公路里程就达到2万公里,超过加拿大位居第二!公路总里程达到169万公里,比1978年翻了一番。到2007年底,我国高速公路已达到5.36万公里(见表1);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357.3万公里,是1978年的4倍多(见表2)。
在这些数字——尤其是高速公路、一二级公路以及道路铺装率这些数字的背后,就是我国路面与压实机械行业二十多年来最主要、最庞大的市场需求之所在。因为高等级公路技术标准很高、质量要求严格,对于沥青拌合料的配比及拌合均匀程度、路面横纵坡平整度、压实度等等方面的技术要求,不借助高水平的设备是不可能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