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青道
遇到問題,不想動腦筋,就來個“一刀切”。
前段時間,筆者到三亞參加一個會議,其間見了很多做酒店、會議、旅遊的朋友,他們背景不同,愛好各異,但都談到了一個話題:來三亞開會的人少了,因為三亞被劃在了禁止開會的紅圈圈裏麵。大家都覺得這樣做不對,不應該將一個重要的地級城市簡單地劃在不讓開會的範圍裏麵。有人醞釀著要上書,也有人琢磨著從其他角度突破。就在筆者準備離開三亞的時候,接到了一位來自行政部門的朋友的電話,他說現正在海口開會,第二天再到三亞開,因為政策限製,隻能采取迂回戰術。當地做會議的朋友說,對策總是有的,在海口開會可以,在三亞周邊的小城市開會也行,但三亞一定是最終的目的地。筆者回來以後上網查了查,文件上規定的是不能在海濱度假區開會,沒說不讓在市區開會。可海南的朋友說,那也不行,沒人敢惹麻煩。
不光是政府的政策“一刀切”,有些民營企業也使用這種方法。春節前的一段時間裏,是年會舉辦的旺季,民營企業不受政策限製,可以搞年會。一個大型民營企業的朋友春節前跟筆者說,他們企業每個部門都在積極排練,準備搞年會,結果整個大樓裏到處都能聽到歡樂的歌聲,看到輕盈的舞步。終於老板受不了了,一聲令下:所有的年會準備到此為止!搞過的暗自慶幸,還沒搞的一肚子不高興。
大家都清楚,離開了會議好多問題沒法解決。不讓開會不行,可又很難分辨“工作與玩樂”、“正當的會議與被濫用了的會議”之間的關係,所以隻能簡單地切一刀。一刀下來,似乎切掉了一些問題,可另外一些問題又冒了出來。問題解決了嗎?好像是“抽刀斷水水更流”。在日益網絡化的社會裏,所有事情都以不同方式關聯在一起,如果還想通過冷兵器時代“刀槍棍棒式”的方法解決問題,根本無法獲得滿意的效果。
我們說西方國家比我們先進,那麽先進在哪裏?是科學與技術,還是優質的產品與服務?我們國家有些科學、技術以及產品、服務等已經超越了發達國家,可為什麽我們覺得還總是不對勁兒,總是覺得還缺些什麽?其實,我們肉眼看到的西方先進的東西,大多隻是他們“先進”的表象,而“先進”的根源就倆字——管理。
我們的會議、會議產業與發達國家比最大的差距就表現在管理上。就筆者所見,除了在華的外資企業及國內少數知名企業、知名機構之外,我國大部分企業基本上沒有什麽“會議管理”,甚至說就是一筆糊塗賬。有多少企業能夠把這些問題說清楚:企業內部的會議開得是否有效率、有價值?企業一年開了多少場會?花費分別是多少?企業每年的會議開支占營收總額的百分比是多少?與國內外同行相比,企業的年度會議開支水平有沒有競爭力?有沒有追蹤過開會的權利是否被濫用過?有沒有一個跨年度的戰略會議管理計劃?會議的申報與審批機製是什麽?一個會議該不該開以及應該有多大規模、誰應該參加、開多長時間、花多少錢、在哪個城市開、在什麽場所開、酒店的選擇範圍有多大、需不需要第三方機構參與等問題,誰說了算?通過回答這些問題,我們就會明白自己企業的會議到底有沒有“管理”。企業會議是這樣,政府會議、社團會議也一樣。
沒有“管理”的不隻是“會議”,還有“會議產業”。會議與其他很多產品與服務不同,它不僅能為舉辦地(包括國家、城市、區域等),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推動旅遊業健康發展,還能夠為舉辦地擴大影響力、增加投資、推動產業發展、提升科研與教學水平等,做出其他方式無法替代的貢獻。因此,越來越多的城市將會議列為新興產業來發展,這無疑是一件好事。可如果缺乏有效的“管理”,好事也會變得不那麽好,或者幹脆變成壞事。會議酒店、會議中心的無序建設,會議公司、旅行社的惡意競爭,政府相關部門“會議產業協調者與推動者”角色的不恰當扮演等,都是缺乏有效“管理”的典型表現。
其實,做好管理,或者做一些積極有益的管理工作,並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就目前我國的情況來看,我們沒有必要發明太多所謂的新的管理理念,因為發達國家有很多現成的東西,拿過來改改就可以用了。但我們一定得明白,如果想進步,提升管理水平這一關終究是繞不過去的,缺乏科學管理作支撐,即便有一大堆所謂超一流的東西,也隻不過是些無序的堆砌而已,禁不起風浪的吹打和時間的考驗。
(作者係中國會展經濟研究會副會長、《會議》雜誌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