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區內的沙雕園(5月10日攝)。 5月10日,2013中國·錦州世界園林博覽會在遼寧錦州開幕。本屆錦州世園會以“城市與海,和諧未來”為主題。 新華社記者 楊青 攝
新華網沈陽5月12日電(記者 徐揚)2013中國錦州世界園林博覽會10日在渤海岸邊拉開帷幕。本次盛會上,全球園林大師的20件精品力作首次從圖紙沙盤變身實體美景,向世界奉獻了一場園林藝術的濃縮大展。正式開門園兩天,遊客川流不息,但也有參觀者吐槽:大師精品“看不懂”,“好在哪裏”找不到。
“大師的作品為啥沒看出好?”
這批精品園林的設計師分別來自英國、荷蘭、葡萄牙、印度、菲律賓、伊朗、澳大利亞等地。國際大師園林精品實景呈現,是錦州世園會的一大看點。2011年,國際風景園林師聯合會(IFLA)牽頭在全球征集了103件作品,初審入圍43件,最終精選20件作品,交由錦州世園會承建。世園會開幕當天,這些設計師也親自到場一同見證從圖紙到實體的奇跡。
“五一”期間,錦州世園會試運營,最高一天5萬多遊客的參觀量,足以說明這屆海上世園會得到市場初步認可。5月10日開園後更是火爆,很多熱門展館需要排隊進入。但作為本屆世園會的一大看點——IFLA展園,一些遊客參觀後卻評價不一。
“怎麽看也沒看明白。”來自沈陽的呂先生說。以荷蘭設計師的“空靈之地”來說,迷宮一樣的設計,溝渠遍布,按照說明需要撐杆才能跨越。“這和我們心目中的園林不一樣。”
呂先生說出了一些遊客的心聲:例如英國設計師的非洲茅草屋過於簡單,伊朗設計師設計的伊斯蘭庭院僅僅是兩座大門。
記者發現,IFLA展園與遼寧14個城市展園毗鄰,但卻呈現出“冰火兩重天”的景象:有的IFLA展園客流稀少,本土展園卻大多遊客滿滿。
許多遊客也認為國際展園中不乏精品佳作。例如,哥倫比亞設計師DIANA設計的“水滴花園”,靈感來自一滴水落入水麵激起漣漪,從而設計出園內波浪式的起伏地形和植物分布。走到園林底部,發現“漣漪”變成了各種景觀設計,如花木、滑梯、秋千,遊客來到這裏享受了“放空”的安靜。
記者發現,水滴花園需要俯瞰和走下去結合起來才能讀懂創意,從外麵根本看不出任何端倪。類似的園林設計並不少,例如印度設計師設計的“生命旅途花園”,也需要剝洋蔥一樣層層剝開。
文化碰撞:當“小橋流水”遇上“歐陸庭院”
業內人士認為,對於國際大師的精品力作,“看不懂”或是“看不出好”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文化和地域差異;二是看熱鬧與看門道的區別。
遼寧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畢德利說,在許多中國人心目中,蘇州園林、承德避暑山莊才是園林藝術的最高境界。此次世園會遴選的作品是優中選優,文化內涵的檔次都是上乘的,但表現出來一些遊客不認可非常正常,這反映出文化、地域的差異。
錦州世園會綠化工作部部長劉玉蘭說,部分遊客的反映與國際園林設計潮流發生變化有一定關係。“這些國際作品與中國古典式的曲徑通幽完全不同,也不講究層巒疊嶂和造型繁複,而是理念新鮮別致,突出與自然的渾然一體,簡單大方。”
劉玉蘭告訴記者,國際設計師的一些理念運用到中國會出現水土不服。“有的設計師要求自然和自我,園林用的混凝土不著色,給人的感覺就像活沒幹完,建築方不得不與設計師溝通予以變通。”
“這是門道與熱鬧之間的分歧。”參與設計世園會台灣館的台灣花博公園未來館顧問林賢認為,看不懂或是看不出好,也是具象和抽象之間的差異。國際展園更多突出的是現代風的內容和設計師個人的思考。“普通遊客更喜歡視覺效果衝擊力強的東西,而大師作品個性非常強烈,需要細細品味才能體會到,這不免會讓一些走馬觀花的遊人感到失望。”
與國際展園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一些中國展園。一名來自沈陽的遊客告訴記者,國內展園大多有大型標誌性建築物,一目了然,特色清晰。例如,東道主所在的遼寧省每個市都在世博園內建設了城市展園,身高10多米的大海螺是大連館的標誌性建築,一段水上九門口長城則是葫蘆島館的地標。
賞園觀景做點功課 傾聽意見做好服務
賞園觀景,蘿卜青菜各有所愛,看熱鬧還是看門道?專家建議,遊客不妨看熱鬧之餘研究一下門道,而園林設計者和建設者則傾聽大家的意見做好服務,從而讓園林藝術更好地為市民欣賞與接受。
記者在IFLA展園內隨機采訪了一些遊客,詢問他們是否去看設計介紹,有的遊客擺擺手,有的遊客甚至反問記者:“什麽介紹?”
錦州世園會的一名誌願者導遊告訴記者,對於一些展園和花卉,遊客看一看拍拍照,隻是得到了“到此一遊”的旅遊收獲,回去以後可能都不知道去了哪裏、看了什麽。因此,賞園觀景前可以做點功課,提前上網了解相關情況,到了展園也要稍稍駐足,看一下提示說明,這樣才能讓旅遊更有文化味。“我們也會做好引導和說明,讓遊客遊園更有收獲。”
“這將是一次精彩紛呈的盛會。希望遊客進園後不僅局限於賞花觀景,拍照留念,還可以悉心品味其中的建築文明。”錦州世園會宣傳策劃部部長羅冠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