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藝人表演變臉。
本報訊(記者周燕波 通訊員陳敏健)看看台上精彩的獅舞、奉化布龍、變臉等精彩的非遺節目表演,嚐一嚐寧波老字號“升陽泰”、“趙大有”現場製作的月餅、龍鳳金團等,再向“非遺”傳承人學一學捏麵人、剪紙、編中國結、紮風車的手工技藝……昨天,天一廣場在一場熱鬧、喜慶的迎中秋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會中迎來了中秋小長假的第一天。
記者昨天上午來到廣場中心,這裏行人熙熙攘攘,熱鬧非凡。舞台上鑼鼓陣陣,龍騰獅躍,吸引了眾多行人。孩子們手裏舉著小麵人、花風車,一邊看著台上演出,一邊興奮地鼓掌喝彩。家住華嚴小區的朱先生一家外出購物,正好看到這裏有展會和表演,感到非常驚喜。朱先生說:“過節嘛,就圖個喜慶、熱鬧,也讓孩子放鬆、高興一下。”“我最愛看那個變臉了,像魔術師一樣,嘴巴裏還會噴火,太神奇了!”他們9歲的兒子興奮地說道。
人們路過“非遺”技藝展位前時,不由得被那些琳琅滿目的中國結和繡球、栩栩如生的麵塑小動物、精巧亮麗的小風車等吸引住了。“爺爺,我要這個大白兔的風車,多少錢一個?”好多孩子在風車製作技藝展位前圍觀挑選。“喜歡的話拿走,5元錢算了!”69歲的傳承人竺履登笑眯眯地對孩子們說。他告訴記者,20多年前因為下崗家裏經濟拮據,為了貼補家用,他當時就在姚江公園、動物園一帶擺攤賣藝。現在,生活條件好了,不需要靠這個來謀生了,因此他經常在青少年宮、社區裏免費教孩子紮風車。看到有這麽多小朋友喜歡他做的風車,他感到非常開心:“如果他們願意向我學這門手藝,我當然會傳授的。”
昨天,市文化館還在現場設了“非遺課堂”———讓傳承人向市民現場傳授編中國結、剪紙等技藝。46歲的王琴芳會編無數種中國結,有方形的、圓形的、扁的、鼓的等多種造型,這些中國結可以掛在門上、窗口、汽車等處,也可以當禮物贈人以示吉祥如意。昨天她的展位前也是人頭攢動,人們紛紛掏錢購買。“大家看我的手指,先把線這頭繞過去……”在非遺課堂上,她耐心地向大家傳授編織技藝。她的身邊圍滿了有興趣學習的市民。在鎮安小學讀一年級的李馨歡小朋友跟媽媽一起也一招一式地學起來。“如果我學會了,我要把它掛在我的書包上。”小女孩說。五顏六色的空心線在大家的手指間扭動,左繞一下,右繞一下,一個簡單的中國結就編成了。“看,我學會了。”“這個是基礎哦,以後我會慢慢學會其他更精巧複雜的中國結的。”幾位年輕姑娘嘰嘰喳喳交流著學習心得。
據悉,天一廣場的“非遺”展會今天還將持續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