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北緯45度線,串起了歐亞、北美、大西洋、太平洋15個國家的67個省區、海灣和湖泊。在這條略顯寒冷、溫潤的黃金帶上,先後出產了世界著名的法國葡萄酒、西班牙橄欖油、中國五常大米……把全球寒地資源匯集、梳理,並進行深度對接、合作,哈爾濱寒地博覽會義無反顧地擔起了這一使命,將零散的“冷資源”整合成產業“冷經濟”,為本地區經濟注入了“熱能量”。
寒地賣點 捧出資源盛宴
2013年1月5日,第一屆寒博會在哈爾濱國際會展體育中心舉辦。在它之前,是舉辦了29屆的哈爾濱冰雪經貿洽談會。從1985年開始,作為哈爾濱冰雪節期間一項重要的經貿活動,冰洽會取得巨大成功。30年時間,全國展會層出不窮,冰洽會也到了轉型求變的關鍵時刻。
把“冷資源”作為賣點,突出“寒地”特點,精準定位受眾、買家和賣家,為各方搭建經貿“快捷通道”。這一想法經過長時間醞釀,最終在2013年付諸實踐。
專注寒地資源,不僅在國內是第一次,在全球也是首創。2013年,“寒地”賣點一出,引來業內一呼百應的追隨。
3年來,寒博會展覽規模、參展國家、專業論壇水平年年有突破。首屆寒博會總展覽麵積1.2萬平方米,共有來自國內外的152家企業、團體參展,接待觀眾5.6萬人次,僅在展會現場就銷售各類產品4100萬元,簽訂產品銷售協議3.6億元,簽訂項目投資協議22億元。2014年寒博會展會總麵積達到2.4萬平方米,比前一屆增長一倍。參展商350餘家,涉及寒地除雪設備、新材料、新技術、亞麻製品等寒地產業相關領域。
今年,寒博會總展覽麵積達到3.5萬平方米,同比增長30%,是冰雪節展會有史以來展出規模最大的一次。其中,除雪設備、LED、機器人、建築采暖新材料等展區占總展覽麵積的50%,專業洽談交流人士將超過2000人。
強強聯手 建寒地經濟圈
寒冷漫長的冬季,生活在寒地的人們遇到的頭等大事就是清雪、取暖。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裏,冰城清冰雪主要依靠人海戰術。大型機械上道清雪還是最近幾年的事。過去清理一條街需上百人奮戰小半天,如今三台清雪車協同作戰,僅用半個小時就能徹底清幹淨。
但問題隨之而來。大型機械隻能清理大街大路,而哈爾濱大街大路隻占城區清雪麵積的兩成左右,更多小街小巷的清雪任務還是無法擺脫人工作業。在寒博會上,來自吉林、遼寧、內蒙古的城市管理者也遇到相似的困擾。在清冰雪技術研討會上,南方企業研發的破冰機、多功能滾刷車和可靈活開進小街、庭院的小型掃雪車讓東北城市管理者眼前一亮:這不就是我們需要的產品嗎?更讓國內城市管理者開眼界的是國外寒地國家那些聞所未聞的清冰雪方法及設備。清理大暴雪的V型雪鏟車、在高速公路清理冰雪的翻鬥車螺旋撒布機、專門清理路邊積雪的自帶動力拋雪機……
更重要的是,通過寒博會,各寒地城市管理者有機會坐在一起,麵對麵交流清冰雪、取暖新材料、寒地農產品深加工,以及寒地照明、寒地科技、寒地服飾等方麵的經驗,“取長補短,互利合作”成為參會各方共同的聲音。於是,建立“寒地經濟合作圈”,跨區域、跨國界的寒地產業合作步步深入。
2012年,通過寒博會平台,一家中方與瑞士的合資公司進入哈南新區,實現了“瑞士技術+哈爾濱科技人才+哈爾濱裝備製造”三強聯手,哈爾濱將由此成為清冰雪技術研發的全球實驗中心和孵化基地。
借“冷資源” 激活“冷經濟”
把“冷”看成是一種“資源”,整合全球寒地資源,並創造出新的經濟價值,哈爾濱寒博會就是牽線的“紅娘”。三屆寒博會,哈爾濱結交了一大批因“冰”結緣、因“雪”相會的國內外寒地朋友,更建立起寶貴的全球寒地“資源庫”,為經濟發展注入新的“熱能量”。
這期間,哈爾濱引來國內外多家“大腕”級企業。第一年,丹麥的世界最大預製隔熱管道係統製造商朗格斯特在哈成立環保節能產品製造有限公司,並在道外區團結鎮等地區開展供熱節能項目。與此同時,中米集團與黑龍江勸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物聯網、雲計算和互聯網研發技術為基礎,建立大米從環境、選種、育秧、田間、收獲、生產加工、倉儲運輸到銷售的全過程追溯體係,達成兩億元人民幣的合作意向。
第二年,山東匯強集團不僅在展會上簽下了大額訂單,還在哈爾濱投資建廠,把這裏變成清冰雪設備製造基地,全麵輻射東北三省、內蒙古市場,並把俄遠東地區納入未來的營銷區域。
今年展會,將進行全國規模最大的一次清冰雪設備集中展示。長達百米,掃、吹、鏟三位一體清雪車、掃雪掃地兩用車等新設備都將在國內首次亮相。
一位參展商說:“我們來寒博會,不僅僅是賣設備,更重要的是廣交朋友,利用寒博會跳板,在世界寒地圈樹立品牌形象,實現互利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