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是個耀眼的名字,無論古今。
曾經,敦煌是中西交通的樞紐要道,絲綢之路的咽喉鎖鑰,對外交往的國際都會,經營西域的軍事重鎮,在中華曆史長卷上書寫了熠熠生輝的華彩篇章。
如今,敦煌是享譽海內外的旅遊勝地,是國家曆史文化名城,是絲綢之路上留存曆史印記最為清晰、文化遺存最為豐富、自然遺產最為獨特的樞紐城市,用粉墨重彩續寫著字字鏗鏘的動人書篇。
耀眼,不僅僅因為其東峙峰岩突兀的三危山,南枕氣勢雄偉的祁連山(600720,股吧),西接浩瀚無垠的塔克拉瑪幹大沙漠,北靠嶙峋曲折的北塞山的壯麗地域。
更因為,其厚重的文化。古,因磅礴璀璨的文化成就曆史敦煌;今,亦因絢麗厚重的文化承載未來敦煌。
敦煌文博會,就是實踐例證之一。
自2015年3月,國家發布《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提出要“辦好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以來,甘肅舉全省之力成功舉辦兩屆敦煌文博會,敦煌也儼然成為民心相通的新平台、向西開放的新前沿和文化自信的新基點,在助力“一帶一路”建設中彰顯出大有可為的磅礴氣勢。
民心相通的新平台
“一帶一路”沿線各國曆史文化的現代交集和共識,是民心相通的關鍵支點。
敦煌文博會,正是這樣一個加強文化交流、促進文明互鑒、增進民心相通的國家級、國際化平台,承載著支撐“一帶一路”、促進民心相通的崇高使命。
2016年9月20日,首屆敦煌文博會成功舉辦,反響巨大:85個國家、10個國際組織的1500名政要、嘉賓與會,達成了旨在“加強文化交流、實現合作共贏”的《敦煌宣言》。特別是國家主席習近平專門發來賀信,深刻闡明“敦煌是曆史上東西方文化交匯的重要樞紐”,深刻定義敦煌文博會是“絲綢之路沿線各國合作交流的重要平台”,深刻指出敦煌文博會要擔當“加強文化交流,倡導文化平等,保護文化遺產,推動文化創新,加強文化合作”的重要使命,表明中央對敦煌文博會寄予的無限期望和殷殷重托。
這,更鮮明地標誌著:敦煌已全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搭上“一帶一路”快車,在中華民族複興、絲綢之路複興的偉大征程上,敦煌文化複興和這座城市複興的光榮夢想正一步步照進現實。
今年9月20日,第二屆敦煌文博會舉行。這屆敦煌文博會以“推動文化交流、共謀合作發展”為宗旨,以“加強戰略對接、深化務實合作”為主題,成功舉辦了“論、展、演、創、貿、遊”六項主體活動,並先後舉辦了“2017‘一帶一路’媒體合作論壇”和“絲綢之路(敦煌)國際司法合作論壇”,51個國家、3個國際組織的582位中外嘉賓以及2100多名參展商、采購商、中外記者、知名企業代表等各界人士參加第二屆敦煌文博會,共享文化盛宴,被國內外譽為“跨越時空的文明對話”。
絲路沿線各國建設“和平之路、繁榮之路、開放之路、創新之路、文明之路”的美好願景,通過敦煌文博會這一平台和窗口,得到了完美詮釋和呈現,更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深化合作、加快發展增添了動力、提供了機遇。
“敦煌文博會是國家級平台,由甘肅省政府和中央五部委主辦,我們主要是盡好東道主之責,做好‘強筋、壯骨、靚膚’3篇文章。”酒泉市委常委、敦煌市委書記詹順舟告訴記者,“強筋”,就是增強文博會的承接能力。敦煌市用不到一年的時間建成了國際會展中心、敦煌大劇院、敦煌國際酒店等文博會核心場館,引進並相繼建成運營了一批功能性產業項目,城市的活力、魅力、承載力實現了質的飛躍。“壯骨”就是夯實文博會的支撐基礎。敦煌市完善了包括三條高速公路在內的城區、園區、景區交通網絡,全方位改造了市政設施,大幅度提升了醫療衛生、食藥安全、消防應急等公共服務保障能力,吃住行、遊購娛等要素功能上了大台階。“靚膚”就是扛起文博會的顏值擔當。敦煌市一方麵整治城鄉環境,塑造城市風貌特色,僅2016年一年的植綠造景規模就相當於過去5年的總和;一方麵成功創建為全國園林城市、全國衛生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努力創建“全國文明城市”。
向西開放的新前沿
敦煌在曆史上長期處於開放的前沿,又是國務院批準的第一批內陸開放城市,“開放包容”——就是敦煌文化和這座城市的精神特質。
黨的十八大以來推動的新一輪對外開放是全方位開放,特別是加快向西開放。
這方麵,敦煌有著良好的基礎條件,也有廣闊的戰略縱深。基礎條件方麵,主要是敦煌即將建成國際空港和口岸,依托這一龍頭正在搭建空港物流園、海關特殊監管區等開放型經濟平台。戰略縱深方麵,主要是敦煌即將融入全國高鐵網,建成三條高速公路,開通敦煌至格爾木鐵路從而形成第二條藏區“天路”,敦煌由此在“一帶一路”互聯互通中必然成為承東啟西、內外鏈接的關鍵支點。
“一帶一路”建設,旅遊業“先知先覺”。而作為國際旅遊目的地和絲綢之路旅遊線黃金點,正是敦煌最大的“軟實力”。近五年,敦煌旅遊業主要指標年均增長30%以上,近三年境外遊客年均增長40%,就是最好的印證。
尤為重要的是,旅遊業是最具包容性、融合度和帶動力的產業,具備成為對外開放“引擎”的特質。大幅增長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遊客給敦煌帶來的是國際上的影響力、美譽度和信息流,因此,敦煌正著力將“融合化”作為建設敦煌國際文化旅遊名城建設的重要路徑之一,讓文化產業、現代農業、新興工業、現代服務業與旅遊業深度融合發展。
敦煌文博會,正為“融合化”搭建了有效橋梁。
敦煌文博會是一個重要的開放平台,一個獨有的競爭優勢,為了放大這一優勢,敦煌正在努力做好兩件事。一是轉型升級旅遊業,提升內涵和品質,包括申報新增了玉門關、懸泉置兩處世界文化遺產,鳴沙山·月牙泉創建為5A級景區,成功申報創建中國敦煌世界地質公園,在甘肅率先試點智慧旅遊和探索建立大景區管理體製,國家旅遊標準化示範城市和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工作也在積極推進。二是推進城市國際化,“田園城市”這一國際上先進的城市規劃建設理念在敦煌全麵貫徹實施,景區導覽、酒店服務、城市標識都在向國際接軌,人才這個城市國際化的最大短板隨著“敦煌學院”的創辦也在有力補齊。
文化自信的新基點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複興。”
敦煌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庫,也是在此基礎上創新發展的博大基因庫,具有世界級的影響力、全民族的親和力、跨時空的創新力。敦煌文化中處處彰顯著“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的開放胸襟,“止戈為武”“協和萬邦”的和平思想,“和為貴”“和而不同”的東方智慧,以及“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舍生取義”的犧牲精神和“革故鼎新”的創新思想。
簡言之,敦煌文化具有喚起全民族文化自覺、增強全民族文化自信的永恒魅力和強大張力——這,就是敦煌在文化自信上敢於擔當的深厚底氣。
近年來,敦煌市積極踐行文化自信,讓敦煌文化走向世界,充分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
大力支持敦煌研究院在印度、日本、法國、德國、比利時等國先後舉辦了敦煌藝術展覽百餘場(次)。特別是2016年,圍繞首屆敦煌文博會舉辦和莫高窟創建1650周年,在全世界舉辦了數十場(次)的敦煌文化藝術宣傳、推介和展覽活動,首次“登陸”美國就引發“萬人空巷”的轟動效應。
敦煌還“以文會友”,努力擴大國際上的敦煌“朋友圈”,與韓國南海郡和日本鐮倉市、日光市等“近鄰”友城交流合作日益常態化。
瑞典旅遊勝地奧摩爾市是敦煌的友城。去年5月,在李克強總理與莫迪總理的共同見證下,敦煌市又與印度曆史名城奧蘭加巴德市正式締結為友好城市。目前,敦煌還與法國尼斯、意大利威尼斯、美國拉斯維加斯等國際知名城市開展積極互動。
自信地“走出去”,前提是堅定地“守祖業”。
在這方麵,敦煌既堅持“保護第一”的首要原則,又堅持“祖業保護、事業繁榮、產業發展”的良性互動。敦煌市通過編製規劃、申請立法、完善設施、科技創新等多措並舉的有效措施,加大了莫高窟、懸泉置、玉門關等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在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建設試點、文化遺產“曆史再現”工程、“數字敦煌”全球共享模式等方麵樹立了“敦煌樣板”。在敦煌國際文化旅遊名城建設方麵,不僅堅持“保護第一”的基本原則,更注重“內容為王”,依托我省建設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戰略平台,敦煌獲批“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園區”和積極創建中的“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試驗區”,麵向世界、麵向未來、麵向大眾,推動敦煌文化在保護傳承基礎上的創新發展,在影視、動漫、創意、文化遺產活化等方麵支持一批大項目落地。(記者施秀萍 通訊員周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