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展商點讚:揚州文化積澱深入骨髓 國大師上展會,外地人特地來“鑒寶”
昨天,“2017揚州文化產業博覽會、第十二屆中國玉石雕精品博覽會·中國揚州漆器藝術精品展”進入第三個展會日。記者在展會上發現,由於今年展會上首次設立國大師展區,有不少外地人特地來到揚州,隻為全麵了解揚州國大師的工藝,感受揚州非遺文化的魅力。
展商為展會點讚
揚州人在文化方麵有研究
古代,將一塊大型的玉石原料運至揚州,費時頗久。如今,新疆的企業來到揚州參加文博會,卻方便了許多。
“基本上每年的中國玉石雕精品博覽會我都會參加,今年在玉石雕精品博覽會和漆器精品展之外,又融入了文化產業博覽會,讓我們感受到了揚州文創產業的發展。”昨天上午,來自新疆有儒王府的相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一直以來,他們都與揚州玉器廠有業務來往,與多位揚州的玉雕大師都有來往。揚州玉工享譽全國,展示玉工需要有玉石,“揚州的玉雕有傳承,山子雕更是玉雕界的一塊金字招牌,將一塊玉石放在揚州玉雕大師的手上還是很讓人放心的。”
來自福建的一位參展商表示,每次參加展會,都能深刻感受到揚州是一座有文化的城市,文化積澱深入揚州人的骨髓,“拿起玉器,揚州不少人都能略通一二。”
該參展商說,而且這次展會上內容更豐富,有來自世界各地的文創產品,“揚州的傳統玉雕漆器文創更是讓人眼前一亮。”
國大師也上展會
現場講授揚州玉石知識
今年的文博會上,首次為揚州的12位工藝大師設立了國大師展區。昨天上午,記者來國大師展區時,玉雕國大師江春源正在跟一位來自南京的玉石愛好者進行交流。據了解,這位來自南京的玉石愛好者幾天前就跟江春源電話聯係,要來文博會上看一下,並向其請教。
江春源今年已70歲,平時除了設計玉雕作品外,已甚少出來走動。往年的展會上,都會有江春源的作品參展,但是數量並不多,此次揚州文博會上設立了國大師展區,他將自己的近百件作品拿出來展示,既有他擅長的玉白菜等大擺件,又有小雕件。江春源的兒子江峰告訴記者,工作室平時比較忙,這次來到文博會上,江春源在公開的場合接受愛好者的谘詢,讓更多的人感受到玉石文化的魅力。據悉,這幾天,有好幾位外地人特地來到揚州,就為前來國大師展區。
市民吳先生一家昨日特意趕來,請江大師鑒寶,“這塊玉石料是我十多年前收藏的,我這次特意拿出來請大師幫忙看看,我們也學習學習玉石收藏的經驗。”
“這次的文博會上首次開辟國大師展區,這是揚州的展會在連續舉辦了12屆之後的又一次創意之舉,以前老百姓對於國大師的作品並不能完全了解,即便有些了解,也不能窺得全貌,這樣的集中展示後,讓大師之作掀開神秘麵紗,更讓市民與之麵對麵交流,讓大家對揚州的非遺文化有更深的了解,真正感受揚州非遺文化的博大精深。”業內人士認為,在新時代下,揚州的非遺文化在深耕技藝的同時,也應該走出來,讓更多人的感受非遺文化的魅力,從而讓非遺文化散發出更大的光芒。
藝術品也家裝化
玉石巧雕更富有生活情趣
對於眾多揚州人來說,一個家庭的裝飾離不開幾件上檔次的藝術品。記者昨天在現場看到,藝術品家裝化似乎已經成為一個大勢所趨。
在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江春源的展品中,一件小型屏風格外引人注意。據江峰介紹,這件名為《梅蘭竹菊》的小型屏風上麵的四塊新疆和田籽料的牌子上采用淺浮雕技術雕出了梅蘭竹菊的圖案,背麵則刻了相應的詩句。四塊牌子取自同一塊和田玉,切成四塊,製作成了牌子。在玉石料緊缺的當下,這樣的製作非常“奢侈”。
“當時,我父親在看到這塊玉石的時候,就想著設計成牌子,不過他又覺著做成專供人佩戴的牌子似乎意思不大,於是又找了一塊黑檀木,製作了一塊屏風,將玉牌從後麵鑲嵌進去,成了現在的這個小屏風,可以放在書桌上。”江峰說,這個屏風在製作成功後,還是首次拿出來展示。
玉雕器皿是揚州工代表作品之一,而如今的玉雕器皿更是一種和生活息息相關的藝術形式。在此次大師展示中,由中國玉石雕刻大師王金高展示的白玉《福盒》就采用生活化的視角,展現了不同的生活情趣。
桂圓、蓮子、銀杏、鬆子、開心果……一個白玉盒裏裝滿了不同的果實,但這些栩栩如生的果實其實都是用不同的材料製作的, 桂圓(瑪瑙)、蓮子(硨磲)、銀杏(黃玉)、鬆子(糖玉)、開心果(白玉礓肉)、紅肉(紅巴林石)、花生(黃糖玉)、葵花籽(青花),白玉雕成的八寶盒上采用了痕都斯坦圖案,盒中盛有八寶,分別選用不同材質加以雕琢。
為了完成這套果盒,王金高透露,他前後花了有兩年多的時間,“哪些材料做完了需要打磨才能更神似果實,這都需要平日的觀察。生活中要善於留心細節之美,才能有更多的立意的素材,積累多了,靈感自然閃現。”他表示,正是在製作過程中不斷體會琢磨和升華,他才想到了這樣創新的表現手法,“這樣做出來的作品才有生命力,才能打動人。”
記者 邱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