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2017文博會】5天26萬人次湧來逛展)
記者 楊兮 文 翟劍 攝
雲南網訊 昨天是創意雲南2017文化產業博覽會的最後一天,上午10時,7號館主舞台舉行了頒獎儀式。展會設置了最佳展位獎等多個獎項,獲獎單位共有123家,雲南春晚傳媒有限公司獲得“創意雲南2017文化產業博覽會優秀組織獎”。
據統計,本屆文博會觀展人數26萬人次。昆明市在6號館內搭建了3個舞台,組織了30多個團隊近600人開展文藝演出80多場次;最為火爆的4號動漫館吸引了360多個社團3800多名動漫迷到場演出,西廣場的舞台吸引了233支民間文藝團隊近6000人參加演出。
手機支付全場掃貨
相比前幾天,抓緊時間前來“掃貨”的市民有了非常強的目的性,早已對商品有了解的他們直奔展位,稍微詢問後直接下手。民族工藝品、精美服飾、特色食品、陶瓷擺件等備受青睞。
近年迅速發展的移動支付在搶購中大顯身手,商家貼出支付碼或掏出手機,交易迅速完成。不同年齡參觀者對商品的喜好有所不同,年輕人以購買衣服飾品為主,老年人的購物車則裝滿副食品和農產品。
廢棄材料成藝術品
昆明精品館中,金倫數碼展台前幾幅藝術畫格外引人矚目。其中一幅五彩斑斕,遠看,畫中央是一朵油畫玫瑰,被無數彩色圈包圍,但走近觀察才發現,這些彩色圈是由硬紙製作而成。
負責人謝莉介紹,這幅藝術畫由3人耗時十餘天手工完成,所有材料取自印刷過程中產生的邊角料,“印刷行業在生產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廢棄材料,從環保的角度出發,我們設計製作了這幅作品,變廢為寶,為紙張的二次利用提供了新的途徑。”她說,沒有為作品命名,就是想讓參觀者充分發揮想象力解讀它。
現場體驗“捏麵團”
一旁的“看起來很好吃”工作室展台前,圍坐著許多專心致誌“捏麵團”的體驗者,他們手中的不是普通麵粉,而是可食用的豆沙糖皮。工作人員取下一塊給記者品嚐,味道類似冰沙月餅餡。“我們的製作材料就是食品,成品放進冰箱可以保存一兩個星期,但它畢竟是食物,必須在保質期內食用。”指導老師巧手輕揉之後,豆沙塊變成了栩栩如生的多肉盆栽。“第一次參展文博會,我們得到了很多關注和認可,感謝展會,讓我們有了更好發展的信心!”
皮影技藝印象深刻
在保山館的轉角,記者看到一些精致有趣的皮影小人,此乃騰衝劉永周皮影。騰衝皮影是騰衝民間喜聞樂見、流傳久遠的藝術形式。當地稱“燈影子”“皮人戲”,還有的叫它“土電影”。明洪武年間從湖廣、四川一帶流入,有據可查的曆史已有200多年。據現場人員介紹,近年來,騰衝皮影在雕刻藝術上不但繼承了老一輩的傳統技藝,還不斷創新,讓表演與製作更上一個台階。他們製作的皮影雕刻精美、形象逼真。構思匠心獨具、造型誇張風趣,具有極高的藝術審美價值。此次帶來的皮影作品是藝人劉永周的作品,因高超的皮影製作技術和表演技藝,劉永周曾被雲南省文化廳授予“雲南省民族民間高級美術師”稱號。
聲音
“本次文博會的銷量比往屆有了質的飛躍,這得益於組委會的大力宣傳和係統組織,以及文產辦在特裝展位搭建上的精致設計,我們能夠把精力更多的放在現場活動的設置和展品的推廣上。”
——憨夯民間手工藝品負責人任立華說,此次文博會上,憨夯民間手工藝品通過現場進行的服裝秀以及民族娃娃拍賣等一係列推廣活動,日均銷售量突破萬元。
“我深刻地感受到,本次文博會無論從參展商的數量和質量都是曆屆最好的,我們在這次文博會中學習了其他優秀企業的產品開發設計和經營理念,感覺收獲非常大!”
——和韻文化負責人魏欣說,此次參展讓他們取得了較好的銷售業績,同時也為他們今後在推廣自身企業品牌方麵提供更多新思路。
“我要通過自己的努力,把彝族手工刺繡技藝發揚光大,並將其申報成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讓更多的人深入了解彝族刺繡,了解彝族文化。”
——楚雄彝家公社負責人金永淑說,自己已連續5屆參展,用一句話最能概括自己的感覺:年年文博會,此次大不同;五年磨一劍,已到收獲時。
“現場我們每天營業額過千,接受訂單過萬。企業得到了很好的宣傳和展示,社會和經濟效益超出我公司的預期。我們將再接再厲做好產品,明年文博會再繼新章。”
——首次參加文博會的雲南樸藝商貿有限公司負責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