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期5天的中阿博覽會已於9月19日閉幕。作為中國—阿拉伯國家經貿論壇的升級版—首屆中阿博覽會成果喜人,但提升的空間也很大。
走進銀川國際會展中心,會看到幾個大大的白色帳篷,來自中國、阿拉伯國家及非洲國家的特色商品叫賣熱鬧。伊朗的地毯、土耳其的幹果、巴基斯坦的手工銅雕、烏幹達的手鼓、中國的茶葉絲綢……顧客挑選著光怪陸離的各色商品。這一幕讓人想起《一千零一夜》故事裏描繪的阿拉伯集市,想象多年前絲綢之路上中國同阿拉伯國家的商旅往來。
博覽會很像一個大巴紮(市場)。“我覺得這次展會對我們幫助不大。”天津電氣傳動設計研究所有限公司研發中心光伏產品銷售經理張挺直言。他所在的公司生產光伏逆變器,本期望在展會上與同行交流交流,但來了以後才發現這裏更像個“大雜燴”,並沒有光伏產業的專業展會,專門關注光伏產品的參觀者很少,達不到交流的目的。
北京恒瑞行傳播集團舞台總監崔安明為哈納斯新能源控股集團設計了展台。他覺得,展會提升的空間還很大。“比如,巡館時我們被要求佩戴一個標識,但我們不知道第二天還要戴,結果出了點麻煩。”崔安明建議,組織方應注意及時通知,同時在場館運營上應提高效率。“展會是個很好的平台,但需要思考怎樣更有效地運用這個平台,要有針對性地吸引受眾。”崔安明認為,本次展會上能一下子抓住人眼球的東西不多。
浙能集團寧夏電源項目籌建處總經理助理張啟G也表達了他的失望:“我們目前對阿拉伯國家了解甚少,雖有投資興趣,但沒有方向。本來想借助這次展會認識一些阿拉伯同行,但來了以後發現,來自阿拉伯國家的能源企業非常少,基本還都是中國的企業在參展。”張啟G建議舉辦專門的能源展會。
看來,從巴紮到成熟的專業展會,中阿博覽會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盡管存在諸多不足,但作為第一屆中阿博覽會,成果依然不俗。博覽會項目簽約儀式上,經貿活動簽約項目共158個,簽約金額人民幣2599.01億元。這一數字超過了此前3屆中阿經貿論壇的總簽約金額,成為雙方經貿發展進程中的一座裏程碑。
(原標題:從“巴紮”到專業展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