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記者鮑文娟
為期一周的香港書展將於今日閉幕,香港灣仔的香港會展中心人山人海,夜間燈火通明。這場書展完全親民,無論是何種年齡段、何種口味,均可在其中大快朵頤。作為書展的重頭戲,本屆香港書展邀請了內地以及香港、台灣地區的10多名作家前來演講。前日晚的會展中心S211會議室,席慕蓉、李黎、舒國治、王安憶、潘國靈、林俊穎、安意如七位蜚聲海內外的作家同台朗誦,這堪稱當今文壇的一段佳話。
7位作家同台朗誦
在書展上,純文學依然得到追捧,朗誦會座無虛席,不少觀眾聽到一些片段潸然淚下。朗誦會開篇就是席慕容。在口傳文學的年代,靠的是記憶傳承,為此她建議與會者不要看文字。
席慕容的朗誦語調沉穩有力,透露著深情,她首先用粵語朗誦一首白居易的《琵琶行》向童年時期的香港致敬,而後誦起其經典作品《一棵開花的樹》:“如何讓你遇見我,在我最美麗的時刻。為這,我已在佛前求了500年”。這首久違的詩歌令不少現場的人落淚。隨後她又背誦了《旁聽生》和《蒙文課》,緬懷自己的故鄉內蒙古高原。
不是所有的作家都擅長於朗誦,也不是所有作家的作品都適合於朗誦,但是這種自己寫出的文章緩緩讀出,聽眾總能報以微笑的理解。李黎誦讀的是《母親回家》和《我帶爸爸回家》。舒國治的《香港獨遊》文字凝練老道,微言深意,然而朗誦起來卻並不容易。《長恨歌》作者王安憶書中對於俗世熱鬧的描摹,對男女情愛的勾畫,總是能給個體以慰藉。前日晚,她朗誦的《戀人絮語》細膩婉約,仿佛將聽眾帶入了都市上海。
席慕容:跟童年報告“我回來了”
講座是香港書展每年的重頭戲。當天晚上席慕容也作客書展“名作家講座係列”,以“原鄉和我的創作”為主題與書展的觀眾進行交流,可容納約五六百人的演講廳座無虛席,年近七旬的她沉著優雅,語音沉穩有力又真誠。她童年曾在香港灣仔度過,她笑談說數十年後回來在這裏演講是跟童年報告“我回來了”。
祖籍內蒙古的席慕容,深情講述草原文化對自己寫作和精神世界的重要意義。她於1943年10月15日出生於四川,成長於台灣,父母皆為來自內蒙古的蒙古族,蒙古語名為穆倫·席連勃,意即大江河,“慕容”是“穆倫”的諧譯。46歲之前,她從未到過蒙古高原,昨日她回憶第一次回到那裏的時候,她大叫起來,覺得自己曾經來過,“故鄉的空間一直在身體裏”。在她看來,所謂故鄉是愛過你,對你有期許的人所待的地方。
她還從故鄉的角度分析香港書展為何人氣如此之高,“為什麽書展這麽多人?因為香港人已經習慣很安靜地麵對一切變動,無論是災難還是不合理,但隻有在這裏才是香港人的故鄉,因此無論是否合理,均要走下去直至其慢慢合理。”
在演講現場,她又朗誦了一遍《一棵開花的樹》,而後又是《出塞曲》,當朗誦到“黃河岸陰山旁英雄騎馬壯;騎馬榮歸故鄉”時,她當場哽咽落淚。朗誦完,全場掌聲經久不息,向這位依然優雅的詩人致敬。席慕容說,她已經不是三十年前的席慕容了,“我回不去了。謝謝你們來看我,聽我念一首三十年前的詩。”
書展設立“人間淨土:走進敦煌莫高窟”展演區
帶你“穿越”到敦煌莫高窟
本報訊 (記者鮑文娟)正在香港會展中心舉行的第24屆香港書展上,除傳統攤位外,今年還特設了三個專區,其中“人間淨土:走進敦煌莫高窟”多媒體展演區尤其受到觀眾青睞,成為香港書展新看點,展示了先進電子技術保存珍貴文化的可能性。
步入放映棚內,戴上3D眼鏡,巨大的360度環形投影,使人忘卻了置身於人潮湧動的香港書展,“穿越”到了千裏之外的甘肅,置身於莫高窟220洞之中。隨著解說,每一個斑駁圖片的細節被放大,得以欣賞石窟內每個細節。這些細節即使親身在敦煌莫高窟現場觀看也未必能如此清晰。而立體動畫特效則可以讓畫壁上的舞者浮於空中,跳起傳入宮掖靡長安的胡旋舞,一瞬間仿佛已經殘損不堪、色澤剝落的壁畫煥發生機,成了一幅流動的場景。
這些現場的重現得益於香港藝術家以及動畫工作者進行重繪、修複以及為壁畫關鍵元素重新上色等,製作立體動畫以及編排舞蹈。據悉,此次展覽是由來自香港城市大學互動視覺及體現應用研究室、敦煌研究院及香港敦煌之友的30位不同領域的專家,曆時6個月製作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