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南京城建部門到深圳考察會展經濟,深圳會展中心劉明偉主任的回答頗讓人意外:深圳發展會展業,斥巨資建了超豪華、超大麵積的場館,利用率低,至今虧損嚴重。他向南京同行建議:會展經濟不等於大建場館,而要盡量盤活現有場館資源,培植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會展品牌。
深圳會展中心位於市政府對麵,花了30億元,建了60萬平方米展館,汽車上下左右兜一圈,也要好幾分鍾。展館又大又空,國際會議中心配備了8種語言同聲翻譯係統,卻空無一人。這個“巨無霸”式的展館,用起來卻“不順手”,高層次的全國“高交會”,一年才一次,此後一曝十寒,大多閑著。麵積大了,招展時難免濫竽充數,項目不好的、低檔次的展會都來了,收費卻上不來。劉明偉介紹,會展中心運轉起來,1小時電費就要7萬元,一年的維護、物管費用要1億元,折舊2億元,由於利用率低,這些成了虧空。深圳會展中心不但自身經營艱難,還使全市的會展業受到影響。該中心建成後,原來的老展館常年賣汽車,一半時間在搞商業,辦不了展會。
位於中國經濟前哨、且有“中國高交會”支撐的深圳會展業這樣,其他城市的會展經濟可見一斑。近年來,全國出現了大範圍的“會展熱”,30多個各類城市瞄準“國際會展中心”、“中國會展中心”、“區域會展中心”,大興土木建展館,麵積動輒數萬平米、十數萬平米乃至幾十萬平米。而在國際上,10萬平方米展館就是超大型的。長沙一個市建了好幾個展館,一個城郊村居然也建展館,發展“會展經濟”。除了辦展,這些展館還要滿足額外的訴求:“形象工程”,要成為城市的“標誌性建築”,建築越豪華、越現代越好;綜合功能,不光辦展,還要能開會、辦演唱會、舉辦大型群眾性活動……投資一擲千金,幾億、十幾億元展館稀鬆平常。
各城市的如意算盤是,我栽下了梧桐樹,還怕引不來金鳳凰?然而,這些大展館普遍空置率高。今年4月7日,第三屆中國會展財富論壇在南京舉行,中國會展研究中心主任沈丹陽說,許多城市盲目發展會展,不計成本建場館,造成很大浪費。據統計,去年,我國較有規模的展館超過230個,但平均出租率隻有展覽業發達國家的1/3。其中14個5萬平方米以上的大展館,全部虧損。近兩三年,全國展館麵積翻一番,但展覽項目由2002年的47.3%降至去年的6.74%,場館總量過剩,區域性重複建設,城市間削價拉客戶,同質化競爭。
會展業是一個城市在區域競爭力、影響力、市場水平、交通條件等資源的集中體現,把發展會展業等同於大建場館,是對會展經濟的“誤讀”。江蘇省城市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東南大學仇向洋教授說,“會展經濟”不是簡單地建場館,租場館,展館隻是會展業“殼”,其“內核”是集中優勢打造名牌會展,掌握在展會召集上的主控權。簡言之,搞會展,關鍵是要有號召力、影響力,廠商看中的是展會帶來的商機,看你的服務水平,而不是看你場館多大、多豪華。像“廣交會”、“西博會”、“西洽會”,名聲、影響出來了,廠商趕會習慣形成了,不讓他來也難。因此,城市找準適合自身發展的會展業和會展品牌,進行市場培育,苦練內功,比場館建設更有效。
會展經濟是市場行為,辦會展,場館配套的“硬件”不可少,但場館建設要講究投入產出。罔顧城市會展資源,盲目建成的大展館,就成了“燙手山芋”,使政府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昆明市將大展館“市場化轉讓”一民企,經營一段時間後,民企將展館“一元錢”賣給政府,寧願血本無歸,也不願再經營下去。仇向洋介紹,發展會展業要量力而行,細分市場。有的城市不適合辦專業型展覽,可以舉辦會議,或搞節慶活動,不建大展館,照樣可以分“會展經濟”一杯羹。劉明偉則稱,商業展覽會要求展館的是滿足單純的展覽功能,不需要多餘的奢華的功能。一般展會,盡可以利用現有老展館,或是借用體育館、飯店等。場地不夠,可以臨時搭室外展台、活動房,展會結束了再拆掉,大可不必爭相上馬建場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