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15個國家和地區117個參展商
深圳特區報訊(記者 林清容)國際植物學大會期間,主辦方舉辦了專業展覽,展示國際植物科學領域最新科學技術,給公眾、參會人員提供了一個更為直觀的植物相關產業和行業的窗口。大會開幕以來,無土栽培技術、立體綠化工藝、智慧農業技術……來自世界的綠色環保技術登陸深圳會展中心,令人大開眼界,吸引了不少參會者駐足。
據悉,來自美國、英國、澳大利亞、荷蘭、以色列等15個國家和地區的117個參展商參加了本次大會的專業展覽,參展數量超過前幾屆國際植物學大會。有科研機構、高等院校、期刊出版社、大型生物網站、科學儀器設備、生物試劑、軟件公司、園林綠化等多個種類。
利用大數據觀察生物種群遷徙
大數據時代的信息安全問題備受社會關注,但在生物學領域,數據資源的互通共享成為一種共識。位於丹麥、由多國政府及組織相互協助建立的全球生物多樣性信息網絡(GBIF),承擔著提供生物多樣性數據的職責。
全球生物多樣性信息網絡的總部代表也來到了第19屆國際植物學大會專業展覽現場。工作人員介紹,無論是科研人員還是普通居民,隻要登錄GBIF.org即可免費下載生物種群的基本信息,包括名稱、棲息地及變遷曆程。
據了解,可供檢索的物種信息不僅為生物資源的利用提供了便捷,還可直觀地反映全球生物環境的變化。同時,利用大數據觀察生物種群的遷徙,可為研究氣候變化提供參考,又可防範生物入侵等生態問題。
手機APP一拍就能識別植物
在會展中心2號館,吳安東用手機拍了一盆花,神奇的是,拍完屏幕上就彈出一個畫麵,顯示這株花是“蟹爪蘭”,相似度84%,還有根莖葉花果、產地、分布及功效等更詳細的信息。
而吳安東使用的秘密武器就是一個名為“花伴侶”的APP.在國際植物學大會展覽上,作為軟件的開發人吳安東向記者進行了展示。原來這款植物科普創新軟件來頭不小,是北京魯朗軟件公司聯合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利用最新人工智能深度學習技術,基於海量植物分類圖庫研發而成,植物知識庫來源於中科院植物研究所。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李敏介紹,他們給“花伴侶”提供了1.1萬種植物的圖片,每種植物包含300張圖片,通過機器學習提高軟件的識別精度,這樣就能給人們提供相對精準的植物分辨結果。
近年來,人們親近自然的需求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人喜歡植物,許多家長帶著孩子出門,總有被問到這是什麽植物,隨身攜帶資料書可能性又不大,而我國的植物豐富有約3.4萬種。“花伴侶”app應運而生,隻要將手機對著植物的特征部位拍張照片,就能給出相似度從高到低的5種分辨結果。
據悉,該app自上線以來,短短幾個月時間就有數百萬用戶下載使用,深受植物學家和大眾的喜愛,在展會上,還吸引了不少外國植物學者,有的表示要借鑒這一技術,打造自己國家的版本。
農業種植用上“物聯網”等技術
在國外如美國等,農場種植大多實現機械化,智慧農業覆蓋率高達60%左右,智慧農業正成為農業發展的趨勢。在會展中心,北京天航華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帶來的智慧農業大數據平台,成為一大亮點。
該智慧農業管理平台融合了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實現對氣象數據、土壤信息、作物圖像等數據的采集和分析,實現農業生態信息自動化監測,為農田智能化管理提供科學依據和數據支持。
“例如,農業自動氣象站可用來自動記錄影響作物生長和產量的標準氣象參數,包括風速、風向、太陽輻射、空氣溫濕度、土壤溫濕度、降雨量等,還可以記錄作物長勢和健康的圖片數據,並且通過對氣象因素與圖片數據的采集與分析,來尋求氣候與植物生長的關係、建立病蟲害模型、預測區域氣候以及精準養分管理。”該公司總經理祝曉光說。
該智慧農業大數據平台還利用無人機進行大範圍檢測等,擁有領先的物聯網數據傳輸技術,同時提供數據下載服務,為農業生態信息自動化,農田智能化管理提供科學依據和數據支持。目前已經和中國煙草建立合作關係,在四川等地進行了煙草生長的在線監測及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