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13)是第十個全國文化遺產日,首屆京津冀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展在北京農業展覽館開幕,近百件天津非遺精品亮相京城。展覽現場,觀眾、非遺傳承人以及專家還就“如何更好地促進非遺傳承發展“各抒己見。來聽記者李姍的報道:
(現場音壓混)
此次赴京參展的包括楊柳青年畫、泥人張彩塑、津派玉雕、毛猴製作等共10項天津非遺項目。近百件展品都出自代表性傳承人或工藝美術大師之手。琳琅滿目的非遺珍品讓首都觀眾歎為觀止。觀眾霍淼在楊柳青木板年畫展台前停留了好一會兒,對這項津門特色的美術工藝表現出濃厚的興趣。(錄音:圖樣非常精美、複雜。我看到一個流程,怎麽樣在木板上刷墨,印上再塗色,我覺得這是個挺長見識的事。我一定要找機會去天津看一看。)
在風箏魏的展台前,風箏魏第四代傳人魏國秋手中精美小巧的“室內風箏”吸引了許多觀眾的眼球。一根小小的竹竿,連上二三十厘米的線,這手掌大小的風箏就能在屋子裏翩翩起舞。魏國秋告訴記者:(錄音:在屋裏一拽就起來了,它在動,對頸椎啊、眼睛啊還起到保健作用。我帶來幾個比較現代的風箏,比如鏤空的風箏,感覺比較清新,既可以放飛,又可以收藏。)
許多非遺傳承人還將製作工具搬到展會現場,現場展示製作技藝,並且手把手地給觀眾傳授製作技巧。觀眾賈慧媛跟匯蚨源吉祥手工布藝的傳承人馬玉貞學得十分起勁兒。(錄音:做那種小孩的小老虎鞋,跟著老師多學了幾招,也想回家再試試。這樣的傳統手工藝,像我這樣的年輕人,平時接觸不是很多。在這種非遺項目的傳承中,互動和親身參與才是重要的。)
目前,本市共有國家級非遺項目33項,市級項目157項。這些精美絕倫的非遺項目如何讓它長放光彩?對此,天津非遺保護協會會長李治邦認為:應該堅持生產性保護。(錄音:就在家裏孤芳自賞,這樣很難下去,必須經受市場,麵向市民,一邊生產一邊保護,非遺成果讓老百姓能接受、喜歡。比如相聲,周五周六觀眾能坐在舞台上跟著聽,因為滿座了,演出才能走下來。)
據了解,首屆京津冀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展為期五天。明年第二屆展覽將來到天津。市文廣局社文處處長朱義海表示:下一步,本市將通過多種方式,培養更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進一步促進非遺傳承發展。(錄音:政府在逐年增加對於非遺項目的保護和投入,我們每年也都有幾十次對傳承人培訓。後麵我們也在策劃建立非遺的傳習所,把它成為一個活態傳承的基地,一個是公共的課程,再有一個是體驗式的學習,起到傳承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