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四月天,井岡杜鵑紅。4月26日9時48分,革命老區井岡山禮炮聲聲,鑼鼓喧天,二十五局集團承建的江西省第一長隧道--鵝嶺隧道順利實現貫通。江西省常務副省長淩成興等省、市領導以及鐵路建設方、設計方的代表出席貫通典禮,二十五局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安康介紹了隧道施工情況。
全長10445米的衡茶吉鐵路鵝嶺隧道,是江西省第一長隧道,也是衡茶吉鐵路第一長隧道。隧道位於革命聖地井岡山下,橫穿羅霄山脈,隧道為單線隧道,設計時速160公裏/小時,預留200公裏/小時。該隧道的貫通,標誌著衡茶吉鐵路重難點控製性工程取得重大突破,為衡茶吉鐵路早日竣工建成通車奠定了堅實基礎。該線路建成通車後,從衡陽至井岡山車程將從6個多小時縮短為1個多小時。
衡茶吉鐵路是連接京九與京廣兩大鐵路幹線的又一重要通道,也是湘贛兩省革命老區人民盼望多年的鐵路。該項目西起京廣鐵路衡陽站,途經湖南省的衡南、安仁、攸縣、茶陵、炎陵等地,穿越羅霄山脈,進入井岡山,接吉井線井岡山站。衡茶吉鐵路新線正線全長211公裏,其中湖南境內長162公裏,江西境內長49公裏。
衡茶吉鐵路江西省境內的全部工程均由二十五局集團承建,主要包括新建正線49公裏及吉井段改造近80公裏、新建吉安南疏解線3.8公裏。該鐵路在江西境內有特大橋4座、大橋14座、中小橋11座、涵洞118座、隧道5座。其中,鵝嶺隧道是衡茶吉鐵路全線最難工程,隧道穿越高中山區,地形起伏大,洞身經過1處褶皺帶和8處斷層破碎帶,岩層複雜,地下水豐富,施工難度大。尤其是隧道從拿山河和319國道底下穿過,該段隧道出水量大,圍岩岩質非常軟,極易出現塌方,湧水湧泥等事故,被稱之為“最難啃的軟骨頭”。該隧道洞身穿越的淺埋段240米之長、最小淺埋11米之小、穿越河底含水量之多,這三項技術難度均為全國特長隧道施工所罕見,因此該隧道被列為極高風險隧道,為全線重難點控製工程,也是製約工期的瓶頸。
自2009年5月開工以來,二十五局集團全體參建人員,大力推行鐵路建設標準化建設和精益化管理,加強隧道技術攻關和過程控製,確保隧道安全優質地實現貫通,為國家含有淺埋段的特長隧道施工積累了寶貴經驗。
鵝嶺隧道從開工到貫通實現了安全零事故,“電子眼鏡”功不可沒。這套被稱為“電子眼鏡”的設施是在目前國內隧道施工中極少使用的隧道電子考勤定位係統,引領了我國隧道施工安全監控數字化管理方向。
為了確保隧道施工的安全,項目部在每個洞口安裝了一套價值近20萬的隧道施工電子考勤定位係統。該係統在每個作業人員的安全帽上安裝芯片,芯片上明確著作業人員姓名,工種等詳細信息,隧道洞門外值班室的牆上寬大的顯示頻隨時顯示著洞內人數、洞內作業人員的位置、作業人員出入隧道的精確時間等信息。
24小時值班的專職安全員,在值班室電腦上通過監控還可以隨時調出洞內所有施工部位的視頻監控資料,通過同步的錄像資料可以第一時間掌握隧道施工每個工序的作業狀況,對存在安全隱患的地方及時整改和處理。“電子眼鏡”的介入,極大的降低了隧道施工安全事故發生率,為隧道施工保駕護航。
1萬餘米的鵝嶺隧道在貫通點的測量數據水平誤差和中線誤差均控製在3厘米以內,這樣的數據是對該隧道高質量的最好證明。為了應對特長隧道施工中斷層、褶皺等惡劣地質條件,施工技術人員采用國際先進的超前地質預報技術,主要由地質雷達、紅外探水、TSP、超前地質鑽孔等技術組成,確保隧道掘進過程中對即將麵臨地質條件的準確預判。為了突破240米的淺埋段這一施工瓶頸,項目部邀請了一批全國優秀的隧道專家共同商討施工方案,最後確定用井點降水法穿越淺埋段的施工方法,先從地表鑽孔下去用抽水機將淺埋段的地下水抽出,然後注射混凝土加固,改良地質條件後再平穩掘進,最終攻克了“最難啃的軟骨頭”淺埋段這一決定隧道成敗的關鍵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