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机械产业助推长沙进军城市第一集团
2007年-2009年,一组仿佛可以形成排比句的数据是长沙工业三年嬗变的明证:
长沙的规模企业数量由1954家增到2400家;
产业大军的队伍由35.5万人增至43.8万人;
亿元企业方阵由261户增至420户;
利税由300亿元翻了一番,增至600亿元……
最有说服力的是长沙的工业总量,2007年是2000亿元,2008年跨过3000亿元,而今年,也就是面对全球性金融风暴袭击最为艰难的一年,长沙仍可按原计划达到预期的4000亿元,每年一个千亿台阶,这在沿海发达城市尚属高速,在中部长沙这一工业底子一穷二白、工业总量2004年才跨越千亿元台阶的城市来说,可以用奇迹二字来形容!
最令长沙人自豪的是,工业已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支柱,这三年中,长沙的三次产业比例由三、二、一变成了二、三、一,工业作为全市国民经济的主体穻分,在经济总量中占比逐年提高,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超过50%,成为拉动GDP增长的主动力,用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陈润儿的话来说,这样的经济增长形式,对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的长沙来说,是最为适应也最应坚持的。
让我们看看这三年长沙工业发生了哪些质的变化!
轻重之变
上世纪90年代初,长沙的工业曾有“四白”打天下之说:白沙烟、白沙酒、白沙啤酒、白沙矿泉水,无一不是消费类的轻工产品,轻工业产值曾占到长沙全部工业总产值八成以上;而今,长沙的装备制造业已异军突起。在工程机械领域,以中联、三一、山河智能(16.80,-0.25,-1.47%)三大上市公司为核心的工程机械产业,靠高起点弥补晚起步,中联拥有13大系列、350个品种的产品,是国内工程机械行业中产品类别最丰富、产品链最完整的企业;三一从研发国内第一台泵车开始,连续创造出十几个国内第一,混凝土泵送机械产销量国内第一、全球第三;而山河智能以自主知识产权的小型挖机等产品扬名海外,桩工系列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40%。2005年,长沙在国内六大工程机械生产基地中尚排名“老四”,而今,已经一跃成为国内第一大工程机械产业基地。在汽车制造领域,随着比亚迪的落户,菲亚特的长沙制造,众泰江南梦迪博朗轿车的投产,三车并驾,长沙已成为拥有轿车、卡车、工程车、客车、SUV等全系列完整车型的中部生产基地。到2012年,汽车产业将成为长沙第二个过千亿的产业集群。
在德国慕尼黑国际工程机械展销会上,法国雷洛克公司的参展代表为中联重科(23.81,-0.93,-3.76%)的高科技产品题下“睡狮已醒”几个大字,这是世界机械制造王牌企业对中国内陆省会城市产品的赞叹语,也是崛起的长沙工业的真实写照。市经委党委书记、主任赵跃驷分析:长沙的轻、重工业产值总量之比这三年基本稳定在4∶6,这是多年结构调整获得的,是保持长沙工业平衡高速发展的最理想的结构比,是长沙工业核心之变。
集约之变
这三年,工业经济实现了由粗放增长向集约增长的成功转型。2008年,全市“两区九园”共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1456.9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5.1%,规模以上工业中,工程机械、中成药及生物医药、新材料、汽车及零部件等6大产业集群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086.3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3.6%。到2008年底,长沙工业总产值为1949年的5570倍;六大产业集群完成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强。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到1991年全市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00亿元,整整用了42年时间;全市工业总产值由100亿元到1000亿元用了13年;而由1000亿元到4000亿元,仅用5年!
工业集约集群化发展,体现在速度,更体现在效益!在金融危机对长沙工业影响甚重之时,长沙的规模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一度跌至280%,到今年6月,长沙的规模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306.4%,同比提高9个百分点,环比提高14个百分点。时隔半年,重回高位,工业企业资产收益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劳动生产率、产品销售率等指标已全面恢复。300点关口的收复,标志着长沙规模工业总体质量已恢复并优于金融危机前水平。
曾记得,2006年底,刚刚调任至长沙的陈润儿对长沙工业园区和企业进行了详尽的调研。如何握紧拳头,如何引进大项目,如何延长产业链,如何推进产业化,长沙市委、市政府的新举措在调查、思考、学习、比较中渐渐成熟,2007年初,在几次深夜会议之后,新闻接连浮现。这一年,长沙的一号文件、二号文件、七号文件,接连三个文件全部是关于新型工业化的,十大标志性工程化为六大产业集群,长沙开全国之先河设立产业局,一个产业,一套政策,一个班子,工业产业的发展有了明确的目标性。如果说工程机械产业是以主机企业带动配套企业发展,那么汽车产业则另辟蹊径,由扩大长沙的配套优势引来主机企业,长沙六大产业的集约化程度均大大提高,在金融危机之年尤其得到印证。中联重科的本地配套率由2006年的8.5%提高到今年的24.8%;北汽福田本地配套率由2007年的51.5%提高到今年的62%左右,一批骨干企业在逆势中把握机遇,有力带动,长沙工业依靠结构优势,在下行周期上延后了半年多时间,表现出良好的抗冲击能力;而随着国内工业于今年2月探底,并连续3个月出现缓慢回升的态势,长沙工业同步出现强劲反弹,初现V型反转雏形,长沙工业呈现出的“冷得慢、热得快”特征,完全得益于这三年培养出的集群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