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2月20日消息:2014年2月20日,第八屆AAC藝術中國·年度影響力·年度藝術展覽初評評選在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舉行。
本屆年度藝術展覽評選組組長由批評家、策展人馮博一擔任,邀請策展人杜曦雲,策展人段少鋒,廣州美術學院副教授、21空間美術館學術策劃部總監胡斌,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館長李峰,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副館長李旭,《新民晚報》藝術評論主編、上海視覺藝術學院客席教授林明傑,上海外灘美術館副館長劉迎九,批評家、策展人、四川大學藝術學院美術學教師魯明軍共九位嘉賓擔任初評評委,對2013年度具有影響力的藝術展覽進行評選,最終投票評選出第八屆AAC藝術中國·年度影響力·年度藝術展覽五個入圍獎。
除了現場進行的“第八屆AAC藝術中國年度藝術展覽初評評選”之外,還推出“關於策展與展覽形態、語言以及有效性影響”為主題的藝術中國微論壇,九位嘉賓將以此就回顧2013年的展覽情況,對整年度的藝術策展、展覽影響力進行梳理與評價。
藝術展覽評選組組長馮博一首先回顧了2013年的展覽情況,他認為2013年是一個展覽大年,各地都呈現出繁榮的態勢,並開始向二、三線城市延伸。他認為質量高、具有專業性的展覽還是占少數。同時這些展覽呈現當下展覽的發展狀態,一是現在展覽分為美術館係統和民間係統,盡管有許多展覽都傾向在美術館、機構展出,但是現在民間的展覽也越來越多,包括私人美術館越辦越火熱,這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現象。此外,目前的展覽尤其是中國當代藝術的展覽,已經不是簡單的原來傳統線索和範圍,而是更具有全球化的眼光,藝術家的地域性也在慢慢模糊。
策展人杜曦雲認為隨著互聯網的越來越發達,中國逐漸開始有了社區了這個理念。人群也越來越分化,大家的興奮點關注,包括認同、表達方式也越來越分化,從這個角度來說,大家普遍達成共識會越來越難。所以對於展覽評價也是“眾口難調”。
如何評價一個展覽,上海外灘美術館副館長劉迎九認為這是一個特別複雜的問題,不但要討論策展的理念、展覽的策劃,還要考慮與公眾的關係。此外在策展的範疇可能也會跟策展人的討論有一個重疊,這也是需要注意的地方。
對於評價展覽的標準,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副館長李旭歸納出四點:創造性、形勢感、完成度、影響力。他說:“創造性指的是觀念的力量,這個觀念的提出,或者說做同樣主題的時候做的方法不同,但是也正如像魯明軍說的百分之百原創是沒有的。第二個是形勢感,就是這個展覽給我們的感官效應是怎麽樣?有時候展覽感動人,是借助一些特別具體的如視覺、聽覺甚至嗅覺等感官。第三點是完成度,就是實現的難度,哪些展覽實現起來是比較容易的,並不是有好的概念就可以了,實現的難度非常重要。最後就是影響力,更多是看成一個公共性的問題。”當然他還認為除了這四個標準外,直覺也很重要。
在眾多展覽中,舉辦展覽的有效性以及意義在哪裏?廣州美術學院副教授、21空間美術館學術策劃部總監胡斌將展覽歸納兩個大的方向,一個是曆史文獻的或者生態調研的梳理性展覽,還有一個是帶有觀念性、空間形態、策展形態的拓展和實驗的方向。他認為每一個展覽,應該對中國現當代個案或者說群體進行一些現象,這樣展覽能夠立得住。
實驗性和先鋒性是當代藝術展覽發展中最受策展人或者藝術家的關注。民生現代美術館館長李峰認為:“展覽的豐富性不一定要很強,但一定要有未來性。”他更加偏向展覽具有先鋒性和實驗性。哪怕未知的,傳播不是那麽廣的,但本身有它的探索,哪怕打開了對展覽某方麵的一個思考也好,對知識、對現代藝術實驗的呈現也好,否則的和畫廊的展覽並沒有區別。
另外,展覽史重新的梳理還是比較重要的。“這個基礎上我們才知道它的實驗性到底在哪?”批評家、策展人、四川大學藝術學院美術學教師魯明軍對當下的展覽質量表示非常焦慮。
策展人段少鋒認為現在展覽的界限越來越模糊,培養展覽的好壞其實需要很長的時間。所以我們需要更多關注年輕人的展覽,關注那些不被忽視但認真舉辦的展覽。他認為“真誠”是舉辦展覽最重要的因素。
關於AAC
AAC藝術中國·年度影響力評選旨在對每個年度藝術家、藝術事件及藝術市場等進行年度性總結與評選。以學術建設為核心,由專業領域的評委及藝術愛好者共同參與,是藝術界推廣中國優秀藝術家、藝術作品和藝術事件的重要平台。該活動的願景為打造“華人藝術界至高獎項”。
AAC藝術中國按照媒體傳播和學術評定標準,以全麵、科學、客觀的評估體係,記錄中國藝術界進步與發展的腳印,已成為文化藝術行業最具權威性的品牌。開展AAC藝術中國活動,有利於國內外藝術欣賞及消費人群理解中國主流藝術,增強對中國優秀文化的認同,有利於國際藝術市場和學術界客觀、全麵、深入地了解中國藝術的發展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