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心網訊(記者 曹華 張鬆) “開放的空間有多大,跨越的空間就有多大,沒有開放就沒有跨越。”新疆經濟專家、自治區及烏市專家顧問團成員湯一溉表示。
從中國地圖上看,向東,有浩瀚的大海阻隔,向北有大漠戈壁難以逾越,向西南有青藏、雲貴高原讓人望而生畏,惟一的陸上通道就是向西經新疆通向西亞和歐洲。
自西漢張騫出使西域開辟以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連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以來,絲綢之路不僅加強了中原王朝與西域的聯係,還豐富了與各國之間的貿易往來。此後,曆代中原王朝都苦心經營西域,西域都護、安西都護、北庭都護從一個側麵見證了絲綢貿易的繁榮。
作為絲綢之路最重要的一段,新疆自古以來都是商賈雲集、貿易發達之地,各民族和諧共處,彼此包容、開放,極大地促進了貿易在新疆地區的發展,這一時期,新疆可以說是較為典型的開放型社會,貨物的自由流動和交易成為繁榮經濟的根本。
15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興起和陸上絲綢之路的中斷,直接促進了大航海時代的來臨,海洋貿易因便捷很快地取代了陸上貿易。海上貿易和新航路的開辟,使得歐洲各國走向了工業革命,並最終使這些國家步入了發達國家行列。
梁啟超曾說,西方一哥倫布以後,無數繼起之哥倫布。中國一鄭和之後,再無鄭和∩見,在海洋貿易代替了大陸貿易的曆史進程當中,中國社會卻因閉關鎖國、未能建立起開放的經濟發展環境而付出了落後的代價,封閉阻礙了中國與世界的交流。而絲綢之路的中斷則直接導致了新疆地區由開放轉向封閉,區域優勢難以發揮,曾經的輝煌也成為過眼雲煙。
曆史上,無數國家和地區的興衰都印證了這樣的事實,隻有開放才能使人們迸發出無窮創造激情,是社會長期繁榮的秘密所在。
目前國際貿易總運量中的2/3以上、中國進出口貨運總量的約90%都是利用海上運輸,但通過路運、鐵運仍是區域經濟發展的有效手段。對新疆來說,新的以鐵路為骨架的開放經濟格局卻能讓新疆再次成為國際貿易中心。
2007年,國務院下發《國務院關於進一步促進新疆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幹意見》,明確表示新疆將“實施麵向中亞的擴大對外開放戰略,建設成中國向西出口商品加工基地和進口能源的國際大通道”。將努力把新疆建成中國開拓國際市場的“新亞歐大陸橋”,使新疆成為依托內地、麵向中亞、南亞、西亞乃至歐洲國家的出口商品基地和區域性國際商貿中心,形成西部陸上開放和東部沿邯放並進的對外開放新格局。
新疆與8國接壤,擁有17個國家一類口岸,是中國邊境線最長、對外開放口岸最多的省區,《國務院關於進一步促進新疆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幹意見》強調將加快建設綜合交通運輸體係,加強公路、鐵路、民航及管道等基礎設施建設,“構建連接東西、縱貫南北的綜合交通運輸體係,切實發揮國際大通道和交通樞紐的作用”。
事實上,放眼亞歐,新疆最具有成為亞歐文化與經濟交融中心內在的潛力,發展開放型經濟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條件。一是地緣優勢,新疆地處我國西北邊陲,亞歐大陸腹地,與亞歐大陸的蒙古、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等8個國家相毗鄰,邊境線長5400多公裏,有開展國際經濟合作的便利和廣闊空間。二是資源優勢,新疆地域遼闊,自然資源、旅遊資源豐富,區域經濟與周邊國家在經濟上有很強的互補性。新疆煤炭、石油、天然氣資源也十分豐富,是我國21世紀最重要的能源戰略基地。 三是人文優勢,新疆是多民族聚居地區,許多古老民族曾在這裏繁衍生息,發展經濟、文化。在這些民族中,絕大多數與周邊國家的民族有著天然的淵源,具有相同的語言文字,相同的風俗習慣,相同的宗教信仰,相同的曆史文化傳統。四是政策優勢,國家先後出台過“西部大開發”戰略、援疆政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