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交會開幕第二天,便有參展人員撤出展館?昨日,南都記者在高交會個人技術創新展區發現,不少展位已經“人去樓空”,除展位上貼著海報外,參展商不知所終。現場參展人員告知,由於產品不受青睞,一些參展商選擇提前退場。
“僵屍展位”現個人創新展
位於9號館到8號館通道附近的個人技術創新展區麵積不到100平方米,卻聚集眾多民間發明家。昨日,南都記者觀察到,個人創新展館被分成4個通道,通道兩邊各有7個展位,再加上周圍零散的展位,參展數量約80個。
個人技術創新展區聚集著香港、深圳、江蘇等地的民間發明家。而且,發明內容五花八門,從潮汐發電機到新能源電池,以及新一代交通係統,涉及生活方方麵麵。但即便如此,一些展位已悄悄撤離,隻留下海報、參展人聯係電話。
“有些展位也就來貼了個海報,開幕第一天還在,今天就沒見著來了,聽其他人說,是走了。”在個人技術創新展區的民間發明家張先生說。在現場,南都記者細數一下,下午1時至2時,已經有5個展位參展商沒出現,當記者試圖撥打部分海報上的電話,卻發現對方電話已關機。
在個人技術創新展區,不少參展人員是銀發族。81歲的李老先生是香港發明協會會員,退休前是一名工人。他介紹,香港發明協會這些年有參加高交會個人技術創新展,他們大多數在退休前是工人或技術人員,退休後出於興趣搞些發明。
此外,其他展區多數為工人、農民,年齡以40歲左右為主,用夾雜著各種方言的普通話向參觀者宣傳產品。
“個人技術創新展就像雞肋”
為何提前離場?對此,參展的民間發明家介紹,參加高交會希望的是能給自己的發明找到投資對象或代理商,現實是來個人技術創新展參觀的人多,真正能達成合作意願的少之又少。
“5年前我就來參加高交會,5年來沒中斷過,今年還是希望能找到個買家,把我的發明買走。”在個人技術創新展區現場,許春龍帶來自家的暈車帶。他介紹,早在3年前的高交會上,他的產品曾得到一家美國公司的關注,希望能達成合作。不過,指望把發明轉為產品的許春龍,最後失望而歸,由於沒能通過美國公司審核,合作化為泡影。
“沒人投資”,這是個人技術創新展區不少參展民間發明家的感受。雖然不到100平方米的展區熱熱鬧鬧,想走進去都要花費一番力氣,現場有很多人仔細詢問,甚至互相辯論,但幾乎沒人願意投資生產。記者巡場1小時,沒有發現有達成合作協議的發明。
“有時候感到,個人技術創新展就像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場麵熱熱鬧鬧的,但真能吸引眼球、能轉化成產品的很少。”一位參展人士說。
觀點
個別發明難說是“科技”
高交會組委會2006年首次設置個人技術創新展,免費展示個人的創造發明產品,本意是為了鼓勵個人技術創新與發明逐步與國際創新發明運行機製接軌。但今年個人展區,鮮見投資人青睞的發明,甚至淪為叫賣場。
前來參觀的劉先生到展館本是想尋找一些項目進行投資,但巡視了解一圈沒找到任何滿意項目,感覺很多發明“不靠譜”。在現場,南都記者發現很多所謂“發明”僅僅是對傳統技術的改良,很難說得上是“科技”。如暈車帶,就是把傳統中藥裝進布袋裏,用鬆緊帶綁在手腕處,達到防止暈車的目的。防摔老花鏡、艾草灸條等,多數是原有產品“改造版”。
“在高科技迅速發展的今天,這些發明還是比較小眾,科技含量也不高,作為以盈利為目的的企業而言,轉化這樣的產品幾乎是不可能的。”劉先生說。
(原標題:高交會上“個人技術創新展”產品不受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