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展被“時尚”侵占,科技展變身土特產展銷……近年來名目繁多的展會,有的比較成功,多數都進退兩難
1 專業展會被弱化
記者去年參加了某場以科技為主題的全國性展會,本來以展示高新技術、產品為主的展會儼然變成了土特產展銷。其間,有參展商拿出了當地特產珍珠手鏈、項鏈賣,因與主題不符,被主辦方工作人員驅逐。某省的參展攤位,銷售的是當地的馬奶酒、奶酪等特產,與科技主題基本搭不上邊。我省一些參展商也是連續幾年參展,有的還展示了一些新東西,多數都一成不變,連“新瓶裝舊酒”都做不到。
除了內容弱化甚至脫節,展會吸引的關注度越來越低。今年某個以科技為主題的展會,除了開幕當天現場人數比較多外,展會期間人數都非常少,有的展位因乏人問津,幾名工作人員都聚在一起聊天。某日,現場突然多了不少學生模樣的年輕人,一問才知道,是學校統一組織參觀的。太原科技大學物流工程專業大一學生楊亞旭說,同學們其實對展會上的高科技項目很感興趣,比如全息存儲技術和材料就吸引了很多人。但他也表示,看到不少住在附近的大媽帶著孫子逛展會,更聽到兩位大媽聊天:“這個展會沒什麽可買的東西”,展會儼然成了小商品市場。
展會功能弱化的同時,整體配套服務也有待提高。太原市民劉芳和朋友去參觀一場展會,除了一係列還算靠譜的論壇名稱外,展會現場人員熙熙攘攘,商品五花八門,因秩序混亂,不少參觀者都草草出場。劉芳說:“其實我們對那些有創意的、與生活聯係緊密的內容也挺感興趣,但現場亂哄哄的,有的展位還在,可是工作人員卻不知所蹤。”
2 名目繁多難區分
據山西國際會展中心一位姓王的工作人員介紹,今年該會展中心確定的展覽已經有20多個,還有一些展會項目在洽談中。有的展會確實為山西帶來了機遇,如去年舉辦的“中博會”,是我省規模空前的大型綜合展會,搭建了一個國際性的交流平台。展會期間,省城城市基礎建設越來越完善,招商引資的力度越來越大,一些新興產業項目為我省提升產業結構和素質起到了積極作用。
另一方麵,展會名目繁多,越來越難以甄別。僅名稱就有博覽會、展覽會、展銷會、交易會、洽談會、展示會等。一般認為博覽會是高檔次的,對社會、文化以及經濟的發展能產生影響並能起到促進作用。但在實際中,它有被濫用的現象,不時可以看到“某單位舉辦某博覽會”。同時,有專家表示,許多企業參展時更看重展覽規模,而忽視實際效果。因此,有不少展會打著“國際”的旗號,貪大貪量,忽視了質的提高。
名目繁多的展會不僅讓有需求的客商迷惑,更讓參展商無奈,不知是否該參加。太原市倫嘉生態健康家居科技有限公司連續幾年都參加了北京的“科博會”。公司品牌中心負責人說,經常收到來自全國各地的會展通知或邀請函,有行業的、地區的、國家的,各種各樣。一個毋庸置疑的事實是,在諸多展會中,有的打著當地政府的牌子,或是扛著行業協會的旗子,拉大旗作虎皮。山西財經大學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研究院景普秋表示,如果不加甄別,眉毛胡子一把抓,就會在各種展會中疲於奔命,耗費大量精力、費用不說,效果上也會大打折扣。
3 打造品牌正當時
近年來,科技等專業展會本是為了展示產品和技術、促進營銷、傳播品牌而開展,卻因為諸多原因變了味。
景普秋認為,造成目前這種局麵的原因比較多。首先,會展行業的專業人才比較缺乏,在我省專門培養專業會展人才的院校和專業還比較少,很多從業者都是半路出家,成為製約會展業進一步發展的“瓶頸”。其次,管理策劃上還有待規範,相關法律法規需要健全。主管部門應該對辦展機構進行手續和資質審核,對主辦方、參展方進行資格認證,從源頭上嚴格把關。第三,整體規劃和配套服務有待提高。因為展會具有帶動當地經濟發展的功能,開展同時,需相應提高和完善配套服務。
不少展會占據場館都很大,規模也相當大,但與舉辦者的最初設想距離甚遠,有時參展人員拿了幾份簡介就離開了,吸引不了更多的關注。對此,景普秋表示,展會經濟具有客流、信息流、資金流等高度集中的優勢,不僅可以高效推廣企業產品,提高知名度,還能為企業提供技術與服務的機會。現在很多行業展會因為分工不明確,受場地、地域等製約,並沒有達到品牌帶動的效應,從場館設計、主題選擇、展會規劃等方麵實施品牌化發展,打造具有特色的品牌,是目前會展業健康發展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