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台競技
作為現代工業智能化的產物,工業機器人的大規模生產與使用,始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日本發那科公司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如今已經成為世界工業機器人製造的巨頭。2011年,其工業機器人的銷量突破25萬台,同年中國市場的銷量為3400台。
中國工業機器人的市場拓展,最早始於外資企業。1997年,發那科機器人進駐上海;2000 年,庫卡機器人自動化設備(上海)有限公司成立。早期工業機器人的應用主要在汽車領域。上海通用汽車、上汽通用五菱、廣州本田、廣州豐田等,發那科機器人是主力;而德國大眾、奔馳、寶馬等汽車公司,則青睞於庫卡。
十年前,工業機器人的銷售並未成氣候。到2000年,中國工業機器人的保有量才剛超過3500台。但這個數字到2008年就一躍而成為3萬台。工業機器人在搬運、焊接、裝配、噴塗、塗膠等生產環節的廣泛應用,使得國內的工業機器人製造商也有了施展抱負的空間。
新鬆背靠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所,在2009年上市,目前是國內主板唯一的工業機器人上市公司。2011年新鬆機器人的銷售收入 7.8億元,同比增長42%。和年產量5000-10000台、年銷售額數十億美元的國外大型公司相比,新鬆顯然還屬於後起之秀,但從國內整體行業狀況來看,以新鬆為代表的中國企業,發展快、亮點多。
廣州數控設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廣州數控)的機器人業務開展時間不過4年,但已經與比亞迪、珠海格力等企業合作推廣機器人在生產線上的應用,並與廣州機床廠、上海第三機床廠等多家國內機床廠家展開合作。今年4月,廣州數控在廣州番禺區投資4.5億元新建產業園區,占地17萬平方米,建設期為4年,主要生產工業機器人和精密電動注塑機等數控設備。其中工業機器人達產後,預計年產量將達2000台/套,新增產值2.6億元。
另一方麵,國外企業也在力爭本土化,以加強與國內企業的競爭。2011年12月,發那科公司總部的產業用機器人新工廠正式投產,月產能將達到5000台,是以往的2倍。據悉,該主體組裝工廠占地總麵積為4萬平方米,部件加工工廠占地1.5萬平方米,是目前世界最大的機器人工廠。稻葉善治總經理表示,機器人的世界需求正不斷增長,公司將整頓生產體製,全力滿足世界需求。針對中國市場,發那科在上海有2萬平方米的生產基地,主要用來二次開發,進行一些技術研發、應用實驗、係統集成、安裝調試以及備件服務等。
另一些外資企業則正在考慮本土化。鄒濤表示,從國外進口機器人會涉及到運輸成本和交貨期等問題。因此,從長遠看來,外資企業的本土化已成為一種趨勢。但是,想在短時間內實現本地化還不太可能,很多零部件還需從國外進口。
那智不二越也認同這種逐步本地化的思路。劉曉東表示,現在公司的產品都是原裝進口,希望將來能夠本地化,不過最早也要在明年以後。與發那科同種類型、相同應用領域的產品相比,那智不二越的價格與之互有參差,希望將來能借助本地化提升競爭優勢。
新勢力
2007年,當工業機器人在汽車行業以外的應用達到半數的規模時,工業機器人的產業化的特征就開始顯現出來。其製造商群體,也成為製造業的一個新勢力。
工業機器人製造商群體在生產、營銷、推廣方麵的運作開始相對獨立,形成一個整體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從營銷方麵來說,以前的產品推廣,主要是跟隨客戶行業的展覽會來開展的。比如到汽車行業推廣產品,就參加汽車展;到鑄造行業推廣,參加鑄造展;到焊接行業推廣,參加焊接展。2012年6月剛結束的第十七屆北京•埃森焊接與切割展覽會,就展出了174台機器人。庫卡已經是連續第七次參加該展會了,在126平方米的展位上,庫卡向觀眾展示了庫卡運動控製係統KMC,數控係統KUKA.CNC,庫卡自適應補償打磨係統以及推出了KUKA MyArc弧焊包針對金屬工業的全方位解決方案。發那科機器人則在17個合作商的展台上展示了27台黃色機器人;廣州數控也在全國轉戰,從南京的機床展到廣州的自動化展,都能看到他們的身影。不過分散參展,畢竟比不上整合的力量。因此,當專業性的機器人展一經推出,便贏得了製造商們的青睞。
由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上海東博展覽有限公司共同舉辦的2012中國(上海)國際機器人展覽會暨中國機器人產業推進大會將於7月3-6日在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舉行。報名的企業很是踴躍,沈陽新鬆的參展麵積為180平方米;廣州數控參展麵積218平方米,產品14種。發那科的參展麵積為108平方米,有8台機器人,分別有焊接、搬運、去毛刺、檢測等工藝應用於汽車、電子、金屬加工等行業。庫卡的參展麵積為60平方米,展出庫卡運動控製係統KMC以及數控係統KUKA.CNC。那智不二越的參展麵積為120平方米,包括視覺傳感機器人、碼垛機器人、搬運機器人3台產品。
東芝將有5台機器人展出,參展麵積54平方米。胡誌偉還特地介紹說,有一款產品是去年年底剛剛開發出來的,這次是首次在中國展出。這款產品是專門針對中國市場開發的,比東芝的其他機器人價格要低將近一半。目前,這款產品在日本賣得很好。他還說,東芝主要是生產應用到電子、搬運、組裝等行業的小型化產品,與發那科、ABB、庫卡的產品有差異。
“隻需要兩年工資的投入,就可以獲得一台24小時連續工作的高效率機器人。”廣州數控設備有限公司董事長何敏佳的這句話,代表了他對工業機器人的定位。
十幾萬元一台的機器人,前十年對於中國客戶來說,確實價格不菲。2001年,廣州工業機器人僅電費一項支出就高達近800元,比當地農民工高20%。但是隨著“劉易斯拐點”的出現,勞動力成本大幅上漲。以2001年不變價格計算,農民工月工資在2010年達到1383元,比十年前增加了一倍多。相比之下,工業機器人的價格不升反降。現今機械手臂的價格已經是20年前的一半。因此有關人士預言,再過幾年隻要設備與輔助設備的售價持續降低,工人薪資成長的趨勢沒有改變,亞洲地區使用機器人進行生產自動化必定是無法避免。
不管是國產還是進口,當中國工業機器人的保有量達到4萬台時,工業機器人的發展成為了硬道理。而製造商群體,也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新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