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奏天籟之音的機器人樂團、飛來飛去的仿生機器鳥、穿針引線的機械臂……8月20日至25日,以“智能新生態、開放新時代”為主題的2019世界機器人大會在北京亦創國際會展中心舉辦。參會人數達30萬人次。
近年來,在機器人、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的帶動下,人們的生產模式和生活方式悄然發生改變。部分參展商和專家表示,中國機器人市場需求潛力巨大,工業領域和服務領域頗具成長空間,不過要真正實現機器向機器人進化和發展,需要解決機器人技術突破、產品迭代、跨界融合等問題。
各類展品技術含量高
世界機器人大會已經走過了5個年頭。今年有20餘個國家和地區的180餘家企業、700多個展品參展,有一些展品極具技術含量。
哈工大機器人集團攜60餘款機器人及相關領域的代表產品亮相。該公司展區相關負責人李建飛告訴記者,他們的展品很多是“國內第一”,比如,金森症人工智能輔助診斷儀是國內首款帕金森症人工智能輔助診斷設備,再如,展示的國內首個工業機器人雲診斷開放平台可實現高端裝備的遠程監控、故障診斷、智能運維和智能調度等。
有一個展區因為兩個高大的長征火箭模型而格外引人注意。航天新長征大道科技有限公司市場部部長孫逸峰告訴記者,航天科技“牽手”人工智能和機器人可以碰撞出絢爛火花,比如,“長征雲”具有極簡、智能、安全、開放的特點,如同一個智慧大腦,操控機器人、管理工廠、收集分析生產數據都不在話下。
服務機器人市場潛力大
服務機器人最受觀眾關注,今年也不例外,不斷湧現的消費級智能產品讓人看花了眼。導購、掃地、編程、送餐……機器人各顯其能。《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報告(2019)》稱,我國服務機器人市場規模今年有望達到22億美元,家用市場引領行業快速發展。
記者在采訪中獲悉,服務機器人市場拓展受到的製約因素主要是技術和成本。
“人工智能遠沒有發展到‘聰明’的程度,機器人依賴交互,無法識別人類的情緒。總的來說, 現在的技術水準還無法使機器人達到真正的智能級別。”九號機器人聯合創始人兼總裁王野坦言,機器人行業在B2C方麵還沒有找到真正的方向。
王野認為,盡管目前隻能依靠弱人工智能(僅有感知和認知)落地,但與運載、安防等相關的機器人產品還是很有發展前途。他預測,配送機器人真正的發展應該在未來3至5年甚至8至10年,那時勞動力成本更高,配送機器人會迎來更多市場機會。為抓住機遇,王野的計劃是不斷提升技術,增強配送機器人的應用性和可靠性並降低成本。
長沙行深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安向京也有類似看法。他說,無人駕駛技術會在某些領域率先落地,因為機器有自身特點,適合完成特定環境下的特定工作,至於無人駕駛能夠取代人類的哪些工作,需要到細分場景中尋找。企業應當提供可以解決剛需、提升人們服務體驗的新技術。
一些企業著眼於技術創新。達闥科技總經理湯章亮透露,在5G即將普及的情況下,該公司未來會在雲端機器人和5G的結合上有動作。
一些企業也在成本上著力。壹佰米機器人技術(北京)有限公司副總裁孫廣彬提出,將來投入大批量生產後,該公司的產品會實現市場銷售價在每台1萬元以內。
以色列機器人協會(IROB)主席Zvi Shiller在接受《中國貿易報》記者采訪時稱,目前機器人市場主要集中於公眾場合的引導機器人,未來家用機器人的數量會遠超引導機器人。雖然還麵臨一些挑戰,但可以肯定,機器人將使每個人的家居生活更加便利。
各類人才需求缺口龐大
除了展覽、論壇,每年世界機器人大會還要舉辦大賽。今年世界機器人大會上的智技大賽新增了技能挑戰賽——腦控無人機項目。選手通過操控無人機比拚實力。這也是腦控無人機首次登上競技舞台。
由於中國機器人市場正處於快速增長期,各類人才需求缺口龐大。與此同時,中國範圍內的60個以上在建或已建成的機器人產業園區中,部分發展較快的機器人園區公共服務平台已經不能完全滿足企業發展需求。
這一問題已經引起部分業內人士的注意。在KUKA授權研究院展區,成都中德職教創新功能區管委辦負責人楊華告訴記者,機器人教育和人才培養是行業發展的一大重點任務,她們此次參展就是想通過展示來結識更多夥伴,以職業教育發展促進招商引資和區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