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幾年時間,會展已被國內不少城市視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或有待培育的新經濟增長點。不論城市規模如何,有此傾向者不在少數。然而,人們對會展經濟認識上的巨大誤區往往導致了很多不利於會展經濟健康發展因素的產生,甚至會使有誌發展會展經濟的城市走上彎路。
誤區1
認為建了會展場所就是發展了會展經濟,就能掙錢了。實際上會展經濟必須緊密地依托於區域的市場水平與流通狀況,乃至一個國家會展業的成熟度也是與該國的經濟總體規模和綜合實力相適應的。博鼇論壇總監、前北京市貿促會會長姚望曾經指出:雖然國內某些城市有了會、有了展,卻尚未形成業態,稱不上“經濟”二字。因為作為業態的元素應該包括:在市場中激烈競爭的多個主體;齊全的門類;已經形成場館、廣告、運輸、谘詢等相關的綜合服務群體;存在行業協會等聯合組織等等。按此要求,顯然有些城市的會展經濟是不成立的。會展經濟不是簡單地出租場館,而是要集中優勢力量打造名牌會展以掌握在展會召集上的主控權。
誤區2
認為隻要搞會展業就會掙錢。這方麵的例子已經很多了。在2003年北京市貿促會舉辦的30多個展會中,真能掙錢的隻有1/3,少數的還要賠錢。即使是世博會這樣舉世矚目的項目也是很不容易掙錢的,1984年在美國新奧爾良路易斯安娜舉行的專業世界博覽會,是曆史上第一個破產的世界博覽會。2000年德國漢諾威世界博覽會的財政赤字達到了創紀錄的24億馬克(約合11億美元)。辦展會是一種經濟行為,即使憑借對市場的實時、客觀分析,也同樣會受到市場環境、突發事件的製約,是有賺有賠的。比如前些年國內的工業展、汽車展、汽配展都挺火,但是近兩年這些類型的展會鋪天蓋地,再辦就很難了。
誤區3
認為任何人都能開會、辦展。上海某會展公司負責人曾經表示:“對於展覽公司來講,隻要有專業人才以及先進的策劃理念,就能夠在這個行業裏搏擊風浪,進入門檻並不高”。果真如此嗎?“在我們的視野裏,失敗的展會比成功的展會要多得多,缺乏專業的會展人才和強大的會展公司是重要原因之一”,一位業內人士說,在我國會展業由政府行為向經濟行為轉換的過程中,要求市場主體具有紮實的經濟實力與從業經驗,隻能是個較為漫長的積累過程,而競爭者的質量最終將直接決定整個行業的質量。
因此我們認為:城市發展會展,最關鍵的是定位;要走特色辦展之路,尋求差異化競爭。日內瓦在50多年前還是個名不見經傳的中歐小城,如今卻因聯合國諸多組織機構坐落其間並成年累月舉辦各種國際會議而名聲大振,其每年因會議和相關產業的收入占整個城市GNP的一半以上。有會議之都美譽的巴黎,每年都要承辦300多個大型國際會議,收入約7億美元。據專家估計,全球每年會議收入約在2200億美元之上,且以8%~10%的年速率增長,可惜其中的80%均被歐美城市收入囊中。我國許多城市有著發展會展經濟的巨大潛質,悠久的文化底蘊、相對獨特的自然資源等等,但是必須在客觀地分析和評價自我優勢的基礎上,明確發展定位並持之以恒地發展。博鼇的成功應當給我們帶來啟發,其起點於立足東亞,輻射亞洲,麵向世界,依托地區旅遊資源,終於取得了成功。
城市是會展項目的承載者,也理應因此受益,關鍵是定位和有效地利用政府手中的政策杠杆,對於一些城市來說,誰能保證舉辦國際會議不比舉辦展覽更能彰顯其優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