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展無疑是今年中國主場外交的亮點,4月將在海南舉辦博鼇亞洲論壇年會、6月將在青島舉辦上海合作組織峰會、9月將在北京舉辦中非合作論壇峰會、11月將在上海舉辦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這四場重要活動的舉辦對會展業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和要求。在會展業內人士看來,隨著中國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擴大,會展既要精益求精,也須不斷創新。
進入中國會展模式
近日,中國會展經濟研究會學術指導委員會常務副主任陳澤炎接受《中國貿易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國成功主辦的多個大型會展活動產生了國際影響,也吸引了國際會展業界對中國會展模式的關注。他介紹說,由於我國會展業起步較晚,德國會展模式、美國會展模式成為我國會展業借鑒的範例。近年來,隨著我國實力的強大,主場外交活動的相繼舉辦,引發了國際社會對中國會展模式的討論。
“長期以來,會展活動成為我國促進外交關係的有效平台。”陳澤炎介紹說,1951年,中國貿促會首批30位貿促人組團到印度、巴基斯坦參加國際博覽會,這是建國後第一次參加國際大型展覽會。自此,中國貿促會代表中國政府在多個未建交國家主辦中國經貿展覽會。而今,作為“民間外交大使”和“民間經貿大使”,中國貿促會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發揮著積極的促進作用,通過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舉辦出境展,為這些國家的基礎建設提供更多經貿交流與合作。
陳澤炎表示,一直以來,民間外交扮演著獨特的角色,它不僅是官方外交的補充,更是官方外交的先行者。
主場外交背後是大國實力
陳澤炎強調,十八大以來,中國“主場外交”呈現出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等特點,“主場外交”已成為展示中國特色、中國氣派、中國風格的重要平台。
去年5月,在北京舉辦的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吸引了140多個國家的代表出席,表明國際社會對“一帶一路”倡議高度重視。
根據數據顯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5年來,已有8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同中方簽署了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協議,一大批合作項目正在全麵推進,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
3月8日,在全國兩會新聞發布會上,外交部部長王毅強調:“一帶一路”是全球公共產品,是國際合作的平台。“一帶一路”建設不僅加強各國基礎設施的“硬聯通”,也要開展政策、規則和標準的“軟聯通”;不僅接地氣,還要高標準;不僅效益好,而且高質量;不僅惠及中國,更要造福世界。
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是中國發起、多個國際組織和多個國家共同參與的國際性博覽會。中國將為參展國家和企業提供幫助和支持,提供參展的各項便利,還將對最不發達國家免除參展費用。
目前,已有超過60個國家報名參展,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企業報名,預訂的展位麵積比原計劃超出20%,這表明世界各國企業對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的期待。預計,屆時將有15萬名國際國內采購商與會。
業內分析人士認為,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北京奧運會成功舉辦10周年、“一帶一路”倡議提出5周年,中國外交將重在落實成果、穩中求進,繼續推動國際秩序改革和全球治理完善。
會展城市邁向新時代
“從上述四大主場外交看,中國會展業迎來了更好的機遇,但同時對會展人提出更大挑戰。”陳澤炎表示,挑戰來自兩個方麵:一方麵,作為主場外交的會展,要麵對世界各地的與會者,標準更高,責任和使命更大。另一方麵,進入新時代,會展業需加速邁向國際化、專業化、品牌化和信息化。
過去五年,承辦過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等主場外交的城市一躍成為峰會城市。知名度和影響力的極大提升,讓當地政府看到了更多機會,並加大了對會展業的扶持力度。
業內人士認為,今年四場會展活動的舉辦城市將麵對更大的挑戰。其主要的壓力在於,此前的大型國際會展活動都很出色,想要超越並不容易。
國家會議中心總經理劉海瑩認為,在一定程度上,會展業是最能反映城市綜合實力與城市治理水平的行業。
眾所周知,會展業發展需要“產業+服務業”——上遊(產業會展)成長需要以優勢產業為基礎;中下遊則以場館設施、市政基礎設施、旅遊、住宿、交通、物流、金融等服務業為前提;上下遊各環節順暢運行則需要以城市統籌協調為保障。
劉海瑩表示,國家主場外交活動往往與國家發展戰略相匹配,作為落地城市是國家發展戰略成果的體現,也是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的結晶。作為主場外交平台的國際峰會越來越多地進入國內,在展現大國風範的同時,更顯示出中國不同城市獨特的地域文化和多元魅力。各地都高度重視“峰會現象”對本地發展起到的推動作用,在借力國際峰會提升國際影響力的同時,還為本地產品服務峰會提供了最大便利。在以城市整體形象為依托的前提下,會展活動更是加強合作與交流以及將產品及文化推向國際市場的重要平台和渠道,借此實現經濟、政治、文化等全方位全領域國際影響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