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標題:觀眾可現場“自助式”鑒寶
一年一度的文物界盛會——“北京·中國文物國際博覽會”,本周五將亮相保利國際會展中心。今年文物博覽會的主題是“文物、科技與生活”,大量與科技相關的精彩文物、展品將在博覽會上亮相。淮海戰役時,粟裕使用的手搖式電話的“同款”機型、二戰時美國人生產的手機“雛形”SCR536的真機、上世紀20年代的大型投幣圓盤式八音盒……都將與觀眾見麵。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被稱為“古玩西醫”的鑒賞家關海森,將帶來傳統經驗與現代科技相融合的古玩鑒定儀器——便攜式光譜儀,觀眾可在展會上現場“自助式”鑒定隨身佩戴的玉石和珠寶,並當場獲取結果。
百件古代精品瓷“成雙成對”
古玩鑒賞家、收藏家關海森為今年的文博會帶來了“好事成雙·古代精品瓷器對藏展”。他告訴記者,“對藏”,顧名思義收藏的都是“成雙成對”的瓷器,此次展覽共有50對、合計100件百年以上的古代精品瓷器集體亮相。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成雙成對’寓意非常吉祥,所以在中國古代許多建築、器物、藝術品都是成雙成對的。在千百年的流傳過程中要經曆自然地、人為地各種原因的破壞,能夠完整地、成雙成對地保留下來是非常幸運的。在文物、古董收藏中,如果能將成雙或成對的原配器物收齊,價值就會比2個單件高出數倍。”
一對清代的灑藍釉開光粉彩花鳥紋蓋罐是本次“對藏展”的代表性展品之一。蓋罐一麵繪有一對比翼齊飛的鳥雀,兩個瓷罐上的花鳥方向左右相對。而在蓋罐的另一麵,則分別繪有一隻鳥兒獨棲枝頭,“如果這兩個罐子少了一隻,這隻鳥兒就成了‘孤家寡人’。但一對罐子擺在一起,兩隻罐子上的單隻鳥就又顧盼成雙了,這種巧妙的構思令人叫絕。”關海森介紹,這對蓋罐是清中期的器物,距今已有約200年了,“這麽大的瓷器保存至今已屬不易,可貴的是它還是成對出現,最難得的是它們的原配蓋子都保存完好。這對蓋罐是從歐洲回流來的,真是難能可貴。”
“普通人認為‘成雙’和‘成對’是一回事,但在古玩行裏‘成雙’和‘成對’是有區別的。‘成雙’是指兩件器物的器型、樣式、紋飾一模一樣;而‘成對’則指兩件相似的器物在表現形式、內容上彼此相對、呼應,體現獨具匠心的構思。有些成雙的器物不一定成對,而有些器物既是成雙的也是成對的;‘成雙’代表著一種對稱美,而‘成對’則包含著陰陽、雌雄、夫妻等平衡美,因此‘成對’的古董要比‘成雙’的古董更可貴。”關海森進一步解釋。
本屆文博會上,關海森還將展出一件十分珍貴的和田白玉“歲寒三友”硯屏。“這可能是一件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外貿商品。”關海森介紹,它曾作為國禮流到國外,此次是在丹麥的一位老藏家家裏發現的。這塊和田玉重1170克,正麵刻畫著蘇軾與兩位好友同舟共遊赤壁的圖景,背麵則有鬆、竹、梅三友屹立峭石之上,與正麵的三位雅士交相呼應。這麽一大塊完整的和田玉已經鮮見,單看它的尺寸、白度和細膩感,即使不加雕琢都很珍貴。而從它大膽和大氣的精湛工藝可以看出,它可能出自當年國營玉雕廠大師之手。“現在這麽大幅的玉插屏十分罕見。除雕刻難度大以外,太耗費材料也是主要因素,今天市場上高品質的玉石原料都是以克論價的,商家為了保持原料的重量,在加工中盡量不會‘瘦身’。”
作為文物鑒定專家,關海森還準備將自己最新開發的文物鑒定儀器帶到博覽會現場,觀眾們可以“自助式”鑒定自己隨身佩戴的玉石和珠寶,“用這台光譜儀的探頭輕觸一下,是什麽材料做的當場就能出結果”。不過,考慮到現場秩序,鑒定將采取現場發號、限每人一件的方式進行。記者了解到,結合近三十年的基礎研究,關海森建立了一個龐大的文物真偽對比數據庫,收集了各類真假文物、古玩的標本,利用多學科的知識與方法對文物進行多維分析與檢測。目前,他正在研究將“人工智能”技術利用在文物鑒定中。在大數據的支持下,人工智能在文物古玩鑒定中將大有可為,未來有可能在手機上下載一個專用軟件,輕輕一掃,你手裏古董的年代、身世包括真偽都能一目了然。
報道黃繼光事跡的原稿現身
今年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在此次文物博覽會上,“紅色之旅——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主題展覽”特別呼應了這一主題。這一展區占地40餘平方米,利用流水式展線,將集中展出50餘件文物。
展覽中,一件****書記處於1942年7月編輯的《抗戰以來的重要文件匯集》(1937-1942),是陳雲同誌的秘書楊樹生簽名舊藏的,可以說是非常珍貴的抗戰史料。另一件重要展品則是1953年3月30日戰地報社對黃繼光報道的珍貴原稿。這篇報道記錄了1952年10月,在抗美援朝上甘嶺戰役中,黃繼光用胸膛堵住敵人暗堡機槍口,使得後續部隊迅速攻占陣地,取得勝利的事跡。
展覽中還有一部美國芝加哥電器公司1945年出產的手搖式電話機,淮海戰役時,粟裕調度千軍萬馬的主要通信工具就是這款電話機型。目前,粟裕在淮海戰役中使用的電話原機由南京軍區司令部通訊處保存,1959年被移交至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並被評為一級藏品。歲月變遷,如今這款電話已經鮮少出現;本次展出的同款機型由北京百年世界老電話博物館收藏並提供,可見其彌足珍貴。
值得注意的還有一張老照片,這是《義勇軍進行曲》的歌單。專家介紹,這幅照片長42.5厘米、寬29.8厘米,所用的相紙是上世紀30年代的進口相紙。《義勇軍進行曲》原是聶耳於1935年,為“上海電通公司”拍攝的故事影片《風雲兒女》所作的主題歌,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將《義勇軍進行曲》作為國歌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關於《義勇軍進行曲》最早的記載是1935年5月16日在《電通》畫報創刊號上刊出的紙麵,這張照片應是當時紙麵圖案的原照。
一麵手機牆濃縮移動通信史
一場名為“科技改變生活——我們經曆的移動通信時代”的展覽也將在本屆文物博覽會上亮相。這個展覽是由北京市文物局指導,中國科學技術館、中國傳媒大學傳媒博物館、北京科技中心、北京百年世界老電話博物館、北京大戚收音機電影機博物館、北京聯通電信博物館、中國電信博物館、聯合參謀部通信兵陳列館、北京市無線電運動協會11家單位聯合策劃並推出的,氣勢十足,格調親民。
從步話機、無線對講機、車載移動電話、尋呼機到手機的演化,堪稱一部微縮的移動通信變遷史。觀眾在現場還可以看到手機的雛形——二戰時美國人生產的、被稱為handie talkie的SCR536的真機,還有1983年摩托羅拉推出的市場化的第一款民用手機——Dyna TAC 8000X。據專家介紹,第一代手機Dyna TAC 8000X要充電10小時,卻隻能通話半小時;重達一斤半,卻隻能打區域電話不能漫遊。
除此之外,展覽裏還有大量珍貴的老照片,呈現出科技與潮流生活的主題,描繪了二十世紀人們最開始用收音機、發展到全家一起看電視的場景,展覽還將呈現一個集合了百部不同品牌手機的手機牆,力圖給經曆過的人們帶來不一樣的回味與震撼。為紀念中國移動通信發展三十周年,展覽主辦方還將在本次文物博覽會上獨家定製並限量發行100個“大哥大”3200模型,該模型完全仿照我國第一代手機3200設計,機身通體為陶瓷。
展覽中,觀眾還能看到很多其他門類的科技類文物。比如早期的古董相機、第一代徠卡相機、大型投幣圓盤式八音盒等。借助VR等現代科技手段,觀眾還可以現場聆聽到上世紀20年代留聲機的聲音,並使用78轉鋼針唱片,模擬更換唱片,穿越到100年前,體驗一把貴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