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制造业的冬季里,中国“温度”几何?目前,尽管中国宏观经济同样面临周期性下滑趋势,但金融危机之于中国的影响,因为基础和条件不一样(中国主要是自给自足型经济),中国制造业虽然也面临挑战和危机,但更多的是机遇,机遇大于危机。
“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趋势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依然强劲。”2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总书记胡锦涛这样强调。他表示,全球经济面临的调整和重组,对于中国经济发展是“带来了新的机遇”。
2009年,中国极有可能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基地。华盛顿经济咨询机构GlobalInsight日前预测,中国今年在全球制造业输出中所占比例将达到17%,而美国将从2007年的20%下滑至16%。
这并非没有可能。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1月国内汽车销售73.55万辆,其中,自主品牌轿车销售13.02万辆,两年来销量首次超过日系车,重夺市场占有率第一。
经济危机的结果,就是产业洗牌,洗一次牌就是一次机遇。
政策东风送暖
日前,钢铁、汽车、造船、石化、轻工、纺织、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和物流等十大行业振兴规划陆续出台。
政策导向已经对实体经济发挥出催化效应。据新华社消息,河北省借国家出台装备制造业振兴规划的契机,日前明确以电气设备、交通运输装备、专用设备为重点,确定装备制造业十大基地,力争用5年使装备制造业成为河北继钢铁产业之后又一个支柱产业。据悉,保定天威、唐山轨道客车、宣化工程机械、中钢邢机冶金轧辊等企业将成为十大基地的核心骨干。
中国扩大内需政策,比西方国家单纯对问题企业进行资金救助的功效大得多。
制造业门类多、范围广,政府4万亿投资拉动的需求,对中国制造业而言算是一块瘮小的蛋糕。日前国家商务部有关人士在赴湖南调研时就发现,三一重工、中联重科这些大型机械制造企业,目前的经营形势就相当的好,“说是4万亿投资让它们起死回生也不为过。”上述人士对《投资者报》记者表示。
专家和企业界人士认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既为企业扩大了市场,也缓解了企业的资金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