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自主创新,打造世界柳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拥有先进技术、性价比高的产品总是最受市场青睐的。”——广西柳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晓华道出了柳工集团有立足国际市场的“秘密武器”
自主研制世界上第一台适应4800米高原环境的装载机;
装载机行业第一个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个国内自主开发的最大型号的装载机; 第一个率先推出符合欧美市场的技术要求的系列产品; ……
这一系列辉煌记录的创造者,是被誉为“中国工程机械排头兵”的柳工集团。 柳工,为中国民族企业如何走好自主创新之路树起了一个全新的标杆。 柳工,这颗点缀在祖国西部地区的璀璨明珠,正在挺起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脊梁。
“中国装备,装备中国”———这是柳工人把“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的远大理想。面对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还很薄弱,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等现实,很多人都对中国的民族企业能否扛起自主创新这面大旗产生怀疑。
“坚持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这是品牌常青的驱动力。没有技术创新能力的品牌,就没有长期独立发展的能力。自主创新,是我们制造企业的根本,如果我们不掌握技术和品牌主导权,不重视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就很难走出一条真正的振兴之路来。” 广西柳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晓华一语道破企业“常盛不衰”的秘诀。
2003年柳工在澳大利亚建立了第一个海外生产基地,出口整机从2002年的110台上升到去年的1400台,出口创汇超过6000万美元;2007年,柳工以56.42%的销售额增幅位列全球销售额增幅排名的第3位;营业利润为0.93亿美元,同比增长40.91%;营业利润率为5.66%。
2007年,柳工装载机销量突破27000台,挖掘机销量也突破2100台。自此,在装载机产品这个现金流业务之外,柳工的战略性产品——挖掘机正成为企业的又一个主要利润板块。在做强大型产品同时,2007年柳工借助全球市场需求增长的东风,迅速扩大小型工程机械业务规模。
2006年柳工在世界工程机械排名32位,装载机销量全球第二。“2008全球工程机械50强排行榜”中,柳工集团以16.44亿美元的销售额,位列22位,较上年上升5位。
正是自主创新,使柳工创造了许多个全国第一,不断书写中国工程机械史的新篇章,打造闻名遐迩的民族品牌。 正是自主创新,使柳工的经济效益遥遥领先,主要经济指标稳居全国同行业首位。2006年,柳工集团销售收入80亿元,各类产品产销量突破2万台。也正是自主创新,使柳工逐渐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在国内市场的成功,并没有让柳工满足,而是引发了更深的思索: 要成为世界级企业,仅有中国市场的辉煌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产品销量到品种、质量以及企业的长远发展诸多方面进行更广大的思考。曾光安强调,“中国已经是国际市场的一部分,如果我们安于现状,只关注中国版图,就会形成国内强势国外弱势的不对称局面,那么我们也将是一个没有作为的企业。”自主创新需要坚定的勇气和魄力,立足国际需要远大的战略和“敢拼敢创”的精神。地处西部的柳工,正是凭借着一种不甘落后的骨气,一种甘冒风险的意识,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在自主创新这条“康庄大道”上迈起了坚定而稳健的步伐。“我们产品的技术不能落后于国际巨头,同时必须保持在国内最领先的地位。” 凭借超人的胆识和魄力,柳工的决策者作出了这样的回应。
柳工人说到了,也做到了。
“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自强”一直以来都是柳工经营管理体系中重要的环节之一,所谓“中体西用”,讲的是柳工是国企,是“中体”,同时柳工又是上市公司;而所谓“师夷长技”,则讲的是柳工学习国际上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与技术,不断的发展壮大自身。
柳工是国有的,他们有党委、工会,人事管理也是国企机制, 而柳工要发展,也必须借鉴国际通行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转变传统的国企管理机制,早在1998年柳工就开始改变国企的管理弊端,曾多次请咨询公司进行管理制度的规范管理,将现在国际上先进的管理思想、制度、技术、工艺、方法转到柳工来。柳工对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践行是深刻和及时的,早在1993年,他们就成为了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第一家上市公司。而这对柳工的发展,尤其是管理有很大促进作用。因为作为上市公司,他们的管理、重大决策的制订都必须通过中国证监委、深交所的严格监督,这就有助于他们管理、经营的规范。
有着国际上先进的规范的管理制度,柳工从引进、消化到吸收,在自主创新中始终把“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和“借捕过海”等手法贯穿其中。柳工集团的核心企业——柳工股份公司总裁曾光安说,柳工的自主创新,不搞闭门造车,而是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一切优势技术、管理资源,采取“拿来主义”,以一种国际化的、开放的思维去创新。
管理体系的升级促使着柳工人对技术自主研发有着更高的要求,保持在国内最领先的地位,立足国际市场不落后于国际巨头的柳工开始了踌躇满志的大迈步。
10多年前,柳工全套引进了国际工程机械著名企业美国卡特彼勒公司最畅销的装载机966E产品的设计、制造技术。在长达8年的合作当中,柳工先后派出了300名技术人员赴美学习和培训,把引进的技术应用到ZL50C装载机等新系列产品上。自开始研发液压挖掘机并成功研制出样机并通过鉴定后。柳工不断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更新设计理念,提高制造水平,从内到外提升产品品质,使整机性能初步达到国外产品水平。采用全功率负荷传感控制的CLG906挖掘机通过国际CE认证,为“柳工造”进入世界最严格的欧洲市场争取到了“签证”。为提升核心液压技术,柳工引进日本东芝液压阀的产品技术;为提升动力系统,柳工与美国康明斯合作。全世界最大的传动部件生产制造跨国公司——德国采埃孚集团股份公司生产的变速箱、驱动桥技术,代表了当今世界最高水平。柳工与该公司合资成立柳州采埃孚机械有限公司,生产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桥箱部件。合作创造了喜人的价值:合资公司2006年盈利2500多万元;锻炼出柳工一批具有国际技术水平的员工,生产的配套件达到德国采埃孚集团股份公司技术质量标准;提升了柳工核心零部件的国际竞争力,为国际化发展战略发挥了重要作用。曾光安说:“随着引进技术的成熟,现在这些机型年产销量超过万台,开始批量出口海外市场,甚至销售到了美国市场。”
人才决定竞争力,构筑行业一流研发队伍是柳工集团技术创新长盛不衰的“法宝”。 “土专家是柳工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曾光安说,在这里并非只有顶尖专家才是人才,而是企业每一个员工都有可能成为人才并受到尊重。柳工将技术工人划入企业“人才圈”,大力推行“高薪留人”战略,20名车工、钳工、电工、铣工、电礄工、热处理工、检验洞等一线技工被正式聘为企业的生产技术专家,每月分别从企业领取200元到1000元不等的“专家津贴”。从上世纪60年代的技术科到70年代的技术研究所再到90年代国家级技术中心和本世纪初成立的博士后工作站,柳工集团开始了从产品开发到技术研究的过程。
王晓华自豪地表示:“柳工集团拥有中国工程机械制造行业第一家国家级技术中心和第一个博士后工作站,还拥有一支300多名专家及技术人员组成的‘联合舰队’,这是企业竞争力的源泉。强大的研发队伍,作为工程机械行业的龙头企业,柳工八次填补了国内工程机械技术与产品的发展空白,获64项国家专利授权,并领先在行业内推出符合欧美市场技术要求的系列产品。
柳工集团技术中心主任、总工程师章二平说:“柳工集团不仅每年能够推出20多个创新产品,而且在工程机械行业共性技术、基础性技术及前瞻性技术的研究方面也走在了行业前列。
“世界柳工,源自中国”,今天的柳工着眼于民族工业更大范围的振兴与强盛,为打造中国工程机械民族品牌奠定了基础,一个更富有朝气、更富激情的柳工已经扬帆起航。人才国际化、管理国际化、产品国际化、服务国际化和品牌国际化,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柳工将成为一个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开放的、世界级的柳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