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99年至2001年,创新发端
新产品研发的新纪元
回顾1999年的市场,重型、浦沅、长起、北起并称“四大家族”,占有率相差不大。重型的产品:生产销售最大的汽车起重机为50吨,全年销售14台,16吨以下产品比重73%。 总结起来,对于技术现状认识集中在两点:一是产品结构不合理,技术力量不足,开发手段落后;二是产品可靠性差,早期故障率高,备件和服务不能满足用户要求。
满足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正是企业摆脱困境的突破点;1999年5月,重型技术人员走进了市场,深入用户需求,开始中国起重机行业第一次系列起重机的开发。1999年7月,开始研发16K、25K、35K、50K,2000年4月完成研制任务,同年12月,16K和25K进入投产;次年,35K和50K相继进入投产。正式形成随后几年享誉国内同行的新一代起重机产品??K系列。
K系列产品在适应国内中价位的基础上达到高性能,并在外观及技术上有所突破,其主要表现在于:在整机造型上率先采用全头驾驶室、全走台板加围板、悬挂式铸造配重、液压先导控制技术的总体设计思路。产品以其“耳目一新”的造型和高性能、高质量得到了领导、用户和同行的好评。带动了我国起重机行业的技术发展,促进了起重机产品的升级换代,使中国起重机行业第一次走出一传统的日系技术的路径依赖。
同年,完成了QUYl50吨履带起重机QUYl00吨履带起重机、CDZ22米登高平台消防车,开始了原有高空消防车技术的再创新进程
开启全地面起重机产业的先河
2001年,在K系列产品初步确立的技术领先优势上,重型开始全地面起重机的研发。3月,QAY25全地面起重机项目启动了。与国家863项目“智能化工程机械”的子课题“125吨全地面起重机”成为这一年开发工作的亮点。
在第一台QAY25全地面起重机的研发时,技术人员以极大的创新激情瘮断学习着、摸索着、实践着。产品试制时,许多技术人员将工作岗位从电脑桌旁转移到切割、折弯、拼点、焊接、机械加工的各种设备旁边,开辟了“第二战场”。为了攻克“U”形截面吊臂这一前沿核心技术,企业制订了几十个方案,白天试验,晚上计算修正,终于攻克了这一难关,使徐重吊臂设计制造技术站在了世界同行业的最前沿。油气悬挂技术是全地面起重机的关键技术之一,经历了从理论研究、试验研究、运用研究的艰辛过程,确定了系统原理、元件选型和管路的布置,完成了工程机械道路模拟振动实验和反复改进过程,为企业将来几年全速推进全路面技术,积累了大量宝贵的技术数据
2001年底,QAY25试制成功,随后,被评为“2002年中国工程机械十大看点之一”,并荣获2004年度中国机械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及“国家重点新产品”称号。
同年CDZ32B登高平台消防车试制成功,获得了2006年度中国机械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这两个奖项充分肯定了01年技术工作的“先进”,先在技术的研究和对市场的预测,进则在产品的开发。
ERP项目实施
2001年06月25日企业为了顺应制造规模发展的需要,成立ERP项目组,引入企业资源计划管理械,为企业随后几年快速发展打好技术管理基础。
二、2002年至2003,全面发力
向中大吨位转移
从2002年开始,公司决策层首先提出了技术创新的发展战略,结合125吨全路面起重机研发进程,把自主创新战略定位在中、大吨位上。百吨级以上产品创新项目进入全面规划。
2003年5月开始,已经试制完成的100吨汽车起重机、125吨全路面起重机和150吨履带起重机年内成功试制,随后启动100K汽车起重机、130吨、160吨和200吨全路面起重机的产品开发。
同年底,决定发展泵车产业,借助企业在大型臂架类机械上的积累,围绕技术核心拓展产业结构。新成立泵车所的全体人员沉下心来,从头开始,设计自己完整的图纸技术资料,边学习、边研究、边开发,攻克一道道技术关键。2003年泵车产品开发的起步情况, 1月44米泵车研发启动, 4、5月37米和40米泵车研发启动。到2005年,全面形成37、40、44、48米最高到52米的系列自制产品,并且创新三桥40米级产品,填补了行业的空白,为下一步产品批量进入市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强化基础研究
2003年至2004年,科研攻关作为专题项目开展,重点在“U”型吊臂攻关研究、起重机闭式系统应用分析、油气悬挂系统研究计划、单缸插销伸缩机构可靠性研究、专用车辆车架结构优化研究、泵车进口件国产化研究等九个方面展开。
[1] [2] 下一页